議題|Issue

臺灣的貓頭鷹有12種,牠們是鳥類世界的怪咖,看起來擁有長睫毛、大眼睛的貓頭鷹很吸引人們的目光,牠們的一舉一動都很有型,可以瞬間擄獲人心,成為另類的「貓奴」。

更多文章

近幾年來,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一種看起來笨笨,體型不大、卻也足以驚訝路過民眾的鳥,悄悄遍佈在城市中許多角落,家附近的公園、學校裡某個蔭綠角落,處處都能見到其伸長脖子搖晃行進的身影,一般對鳥不那麼熟悉的人們,只管牠叫「大笨鳥」。

天氣轉涼,到了流行性感冒好發的季節,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前車之鑑,為了家人、自身的健康著想,「待在家裏不亂跑」是防疫的選擇之一。拜科技所賜,只要有網際網路,家不只是避風港,還能知天下事。

「1111超殺折扣」、「雙11限時買一送一」、「雙11全館免運」這是11月11日各大電商平台、網購業者為鼓勵民眾盡情購物,祭出的促銷口號。雙11最早是電商業者為搶救年末低迷業績發起的節慶活動,近年來成功帶起雙11購物熱潮;狂熱過後,便利商店、物流倉庫被網購包裹塞滿的「奇景」紛紛登上媒體版面,究竟這些一夕之間成交的大量訂單,是基於人們的需要還是想要?帶來的又是需求上的滿足或短暫的快感?

11月20日上午,在綿綿細雨中,一行人搭著接駁車前往石碇,車行駛過石碇區永定里1鄰的大溪墘聚落後,沿著水泥車道續往山裡前進,最後抵達了下紙寮坑。這裡是此行紙寮坑古道走讀活動的出發點,古道的入口,一位身材高瘦、神采奕奕的男性正等著大家,他便是擔任本次走讀解說領路人的在地耆老——石碇區光明里的楊萬益里長。在簡單的介紹認識後,大家便準備開始這一段溯源地方溪流、探尋在地記憶的走讀之旅。

從石碇沿著雙菁公路(市道106號)往平溪而行,道路一邊倚著山壁,另一邊則緊鄰深邃的河谷,在道路跨過分水崙之前,這條與公路相伴的清澈溪流,其名為──永定溪。永定溪為景美溪的上游支流,自雙溪口以東到分水崙前的水系皆屬於永定溪流域的河網。整體流域因低度開發、少有工程干擾,保有天然原始的流域環境,具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在人文方面則留有清代先民拓墾、過往礦業發展脈絡下的相關文史遺跡。

人們常說,孩童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如果能從孩子們的眼睛來觀察大自然裡的萬物,那會是什麼樣子?在11月20日,由水利署第十河川局主辦、三峽成福國小協辦的三峽河主題活動「三峽河生態探索:尋鳥攝影趣」就提供了這樣的機會——教導國小學童如何操作相機,引導他們自由探索河畔環境,並自行拍下所觀察到的鳥類。三峽河流經繁榮的三峽老街鬧區,交通可及性高,不管是自行駕車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都相當容易到達,是親子家庭不消大老遠跑到郊區就可以觀賞到豐富鳥類生態的地方。
三峽河為大漢溪的支流,涵蓋新北市三峽區全境,以及部分土城區、樹林區、桃園市大溪區轄區。過去水量充沛、水質清澈,在水運網絡以及染布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支撐起三峽早期聚落的發展。其孕育的在地自然生態與地方人文之美,常是畫家李梅樹的創作題材;配合端午、中元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河流連結發展出的賽龍舟、放水燈等民俗文化活動,亦是許多三峽人共同的回憶。

樹靜靜生長座落在山林中、河川旁、公園中街道上,不論艷陽高照、狂風暴雨,它都屹立不搖。樹其實存在人們生活的四周,但我們似乎常常忘記…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了多大貢獻與美好。

在臺灣,每天出門幾乎都會經過車水馬龍的巷道,對於汽機車的喧囂以及空氣中的廢氣,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不過,你知道這些廢氣是使臺灣人減少壽命的隱形殺手之一嗎?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統計,臺灣的空污來源五成是工業排放、二成是境外霾害,另外三成則是來自於汽機車的廢氣。

你關注了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上月出版的最新科學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下稱AR6)了嗎?報告中以大量的數據和研究更具體的應證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系統性影響。而科學家在近年發現,降低那個「氣」的排放量,可能是我們在2040年前能延緩全球升溫達1.5°C臨界點的唯一辦法,並且還有機會改善空汙狀況。


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自2006年被引入至今,在全臺多個區域都已建立其族群勢力,對於臺灣原生蛙類的分布與數量造成很大的衝擊,影響生物與基因多樣性的保育。筆者自2016年起參與了新北市五股地區的族群控制與原生蛙類監測計畫,本文以第一線調查員的身分,分享其中的歷程與調查發現。

這幾年夏日的溫度屢屢來到37、38度,加上都市大量混凝土建物吸收的輻射熱,在沒有下雨的日子,在家裡辦公若沒有開冷氣,整日都像坐在熱烘烘的烤箱裡。高溫加上疫情將人拘在家中,臺電顯示今年居家用電攀升。想要節電又保持涼爽,只要運用一些物理降溫和電器選擇的技巧,不論是租屋還是擁有自宅,都能打造出舒適又節電的居家環境。

今年七月全球多處面臨暴雨洪災襲擊,尤其西歐和中國河南更是災情嚴重。專家檢討此次西歐暴雨造成如此嚴重傷亡的原因,在於中央警示系統與地方防災教育之間的段差,並呼籲通盤檢討與水共生的城市策略,加速規劃執行相關的改善工程,搭配預警系統和防災教育,是我們必須即刻面對的課題。

今天你網購了嗎?現代社會將便利這個詞彙發揮到了極致,動動手指,網購能將任何需要的東西送到家,連同一箱轉頭就會被丟棄的包材容器。而有一個世界,生命與物質環環相扣,不斷循環著,是沒有垃圾概念的,那就是大自然。別氣餒,一起來行動吧。試著用動手做取代購買,發揮創意和想像力,療癒自己也保持地球的健康。
身為生態調查工作者,某次工作時遇上了一隻中了套索陷阱,即使掙扎也無法掙脫的山羌,該如何就牠脫困呢?動物保護法和野生動物保護法對於捕殺動物和工具都是有相關規範的,但兩法之間保護對象和細節上的不同,卻可能是野生動物屢屢面臨這些致命陷阱的原因。
新竹尖石鄉的原住民部落有一批以自然農法栽種水蜜桃的原民小農,在林益仁和團隊的協助下,嘗試以裸買裸賣的方式,減去銷售時的層層包裝垃圾和成本,讓小農和消費者都能享有共公平的利潤和價格,同時使水蜜桃從樹梢到舌尖,都貫徹自然農法與大地和諧共處的精神。

臺灣是海島國家,桌上餐餐有魚蝦料理,是再尋常不過的生活風景,加上近年提倡健康飲食,不少人也從大量食用紅肉,改為攝取魚肉的優質蛋白質。但是,你知道不少魚類正面臨數量銳減的命運嗎?從吃在地、食當季開始,讓我們透過《臺灣海鮮選擇指南》,學習挑選永續海鮮的小撇步,使後代能一直年年有魚。

 

什麼才是家?是現在居住的地方?還是祖父母輩起家的地方?臺北記憶倉庫《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梳理北台灣產業發展與族群、聚落的關係,同時也讓民眾以書寫、錄音方式,分享自己的遷徙故事。 原來,遷徙所影響的不只是城鎮發展,還有由個人、家族故事堆疊而起的歷史樣貌。

立夏已過,梅雨未至,天氣燥熱。疫情緊張,隔離與保持社交距離,截斷病毒的傳播鏈,是防止流行病傳播古老卻有效的 方法。因此這個月,我們邀請多花些時間待在家,打點你的綠色生活窩吧。

 

後疫情時代的新日常:用餐時更多人選擇外帶、外送,工作改採線上會議,以線上課程獲取新知,更頻繁的線上購物等。當年因為一隻海龜影片引發的減塑風潮,因為疫情影響,一次性容器的消耗量在去年遽增(依環保署數據顯示)

近年來臺灣光環境改造,讓許多公共建築物和街區有了新的樣貌。然而,科學已證實,光汙染對自然界生物的影響甚鉅,許多仰賴明暗變化來判斷睡眠、獵食、遷徙、甚至是繁殖的生物,因為人為光線的干擾而改變其行為模式。在生活和生態的平衡間,難道只有光與暗的選擇嗎?

響應全球環保盛事「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荒野保護協會於臺北記憶倉庫戶外廣場辦理「為地球留下那一點綠」系列活動,晚間八點半與全臺約有1,300個單位一起關燈。

最近爭議得熱火朝天的大潭藻礁議題,你參與了嗎?濕地保育、綠電、空汙、減塑、海廢,每一項都是與你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沉默,等於拱手讓他人替你表達意見。除了理解、轉發議題資訊,你知道你能做的其實更多。

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已從健康、棲地、糧食、用水等全方面影響這個星球上所有生靈。扭轉氣候危機的行動像理財對於某些人來說ㄧ樣,讓人腦後隱隱作痛不想面對,但事實是,我們應該要馬上、現在就開始,做個人與組織能進行的所有行動。

現在提及台北最繁榮的地方,你可能會想到信義區。但數百年前,那裡還是荒野之地,新莊、萬華與大稻埕等淡水河流經之處,才是最熱鬧的聚落。

致力推廣海洋廢棄物議題、海洋保育的「海湧工作室」,在臺灣各處淨灘、辦講座、走訪焚化爐,甚至到國外旅遊時亦觀察垃圾處理方式。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和郭芙在訪談時笑稱,他們做著無上下班的血汗工作。原諧音海浪的海湧之名,也在兩人口中自嘲為「血湧」,然而這股為海奔走的動力,也始於海。

在電燈傳入臺灣以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頂多秉燭夜遊,為單調生活點燃一些趣味,並非能在夜晚進行各種日常活動。那麼,臺灣第一盞電燈是何時出現的呢?

百年前,一條縱貫鐵道切穿北臺灣核心區域,沿途各家工廠機械聲此起彼落,以勞力汗水打造今日臺北。這些鐵道沿線產業的記憶,是如何日漸消失?又該以什麼模樣被重新想起?

由林志龍、鄭文普及朱怡錚三人共同於2016年創立的「青瓢」環保杯租貸服務,嘗試以重複使用取代拋棄的商業運作模式,提供一次性餐具減量的方案。不過談到逐漸火熱的減塑話題,林志龍卻仍點出:「即使是擁有十多萬的臉書社團『不塑之客』,也仍是社會上的少數。」如何讓少數漸漸成為多數,減少台灣一年十五億個一次性杯具的使用量,是青瓢創業至今不變的努力方向。

在朝陽的照映下,三峽河波光瀲灩,遠方的拱橋弧線優美,岸邊則聚集幾位閒話家常的洗衣婦。如今,三峽河與拱橋周圍高樓林立,又加蓋了長福橋、三峽大橋,土坡變為水泥河岸,過往景象僅能透過畫家李梅樹之筆來緬懷。

你可能從沒想過,德式精釀啤酒加入原住民的傳統香料「馬告」、客家庄的養生飲料「酸柑茶」等在地特產後,能迸發出濃郁醇厚的風味。更讓人意外的是,釀出這兩款有創意、深具台灣味的幕後功臣,竟是一位來自香港的釀酒師。

 

1884年才完成的臺北城,不過短短 21 年的歲月就被日本人拆除了。城牆在清朝作為防禦的建築,日本人則以現代化的角度,將城牆原址夷為平地,並填平了城牆周圍的護城河,才成為了今天所見的三線道的原型——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以及忠孝西路。


當年漢人移民臺灣,城市聚落多半沿著河川、流域與水路發展,從鄰海港埠開始,往內陸平原開拓農田,沿線形成農村和物產交易的市集,延展出街區地盤與家族勢力。1884年臺北建城,「城內」、「大稻埕」和「艋舺」三大街區聚落因為經濟活躍,被稱為「三市街」,當時最現代化的事業都在此誕生。

飲食文化的養成,不只與當地的自然資源、氣候環境有關,也可能被政治與經濟所干涉。茶之於台灣的歷史,最早可以回溯至清代,但當時人們以喝烏龍茶、包種茶為主。台灣人現在最愛的奶茶,它的基底——紅茶要等到日治時期才開始流行,這與當權者鼓勵種植、生產製造有關。

下班後,忍不住點一份鹹酥雞,買一瓶啤酒來紓壓;參加傳統的流水席婚宴,總要混合芭樂汁與柳橙汁來喝⋯⋯這些是你我最熟悉不過的日常滋味,也是台灣精釀品牌「SUNMAI 金色三麥」辦活動、說故事與釀酒的靈感來源。他們每一次發揮創意,都能勾起許多美好有趣的回憶,在社群引發共鳴與迴響。

水,是人類定居、城市發展的要素之一。但如今走在臺北繁華熱鬧的街道上,你很難聯想起這裡曾是湖澤之地、有過阡陌稻田,過去流經市區的水圳也幾乎被地下化,絲毫不見蹤跡。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便有進口啤酒的紀錄。日本時代,喝啤酒的習慣逐漸在臺灣普及,許多日本進口啤酒也隨之引進。1919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今建國啤酒廠)成立,是當時第一也是唯一的啤酒廠,「高砂」是日本江戶時代以來對臺灣的習稱。

你知道,500年前的啤酒竟然不許擁有除了大麥芽和啤酒花之外的風味嗎?1516年德國巴伐利亞頒布執行了《啤酒純釀法》,規定啤酒只能用基本原料製作,深深影響了德國啤酒文化。隨著時代推進,國際上才開始出現添加在地風味副原料的啤酒。

晴朗春日,在台中大雅能看見飽滿的穗粒隨風搖曳,金黃色麥浪盡收眼底,宛如歐洲田園風光。這片大麥田是兩位台大高材生與農民努力的成果,從最早二十克的種子開始,如今產量已達一萬公斤,背後不知經歷多少次的挑戰與嘗試,他們卻深耕八年之久,只為解決台灣農業的困境。

「我常覺得『啤酒頭』是血汗工廠。」創辦人之一的宋培弘開玩笑說道。訪談當天,他穿著印有品牌英文「Taiwan Head Brewers」的T恤,搭配牛仔長褲,看得出他對團隊的信心與期許,談話一派輕鬆愜意,但為了把好的風味、台灣在地特色做出來,背後其實耗費不少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