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改變】關上那隻手機,聽聽風和你說話

圖/蕭伊彣繪製

文/汪蒨,2022.01.03

天氣轉涼,到了流行性感冒好發的季節,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前車之鑑,為了家人、自身的健康著想,「待在家裏不亂跑」是防疫的選擇之一。拜科技所賜,只要有網際網路,家不只是避風港,還能知天下事。

你滑的是資訊還是怕跟人沒話題?

走在路上、搭乘大眾運輸,幾乎人人低著頭滑著手機,回到家,吃飯配手機、上廁所滑手機,映入眼簾的不外乎是新聞廣告、短片影集、追蹤的網紅或朋友動態等資訊,資訊一則又一則的轉發更新,快得讓人措手不及。除此之外,網路的便利除了能夠即時更新資訊,對於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不受距離所限制,Facebook、Instagram、Line等社群軟體更是幾乎人人手機中必備的社交App,在使用這些App時,甚至為了想儘快獲得他人訊息,或是想瞭解他人對於自己所傳遞訊息的反應,而秒讀秒回手機握緊緊,聊天方式也從面對面,變成通訊軟體的文字交流。2004年,派屈克 J.麥金尼斯(Patrick J. McGinnis)在哈佛商學院的雜誌The Harbus中提出了「錯失焦慮症(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FOMO)」,「錯失焦慮症」指的是對於某些社交事件、經歷、互動沒有參與也不知情的焦慮,而網路上的資訊更新速度也加深人們被「錯失焦慮症」所困擾,深怕遺漏任何一則資訊,擔心自己跟不上瞬息萬變的世界,甚至擔心不被接納或失去歸屬感。

「購物紓壓」治標不治本

除了洞悉人心的購物陷阱會導致無意識消費行為,「紓壓」也是現代人購物一大主因。1986年《芝加哥先驅報》(Chicago Tribune)上首次出現「零售療法」(Retail Therapy)一詞,指人透過購物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的一種自我療癒方法。但零售療法並非專業心理治療方法,伴隨購物行為產生的療癒效果也相當有限,無法真正為人們消除壓力來源、排解情緒,甚至可能形成惡性循環——消費者為了紓壓而過度消費、獲得短暫滿足,當意識到自己必須為此支付金錢時,經濟壓力與罪惡感一同襲來,此時的負面情緒將驅使消費者再度購物。

善用手機的便利,從與自己相處開始!

你我都知道,智慧型手機搭配網際網路就能完成許多事,但為了不被手機侷限生活,試著放下手機,練習與自己相處,以下分享兩個練習。

練習一|遠離網路,從起床與睡前開始

相信許多人睡前最後一件事以及起床第一件事都是滑手機,睡前為什麼不要滑手機呢?因智慧型手機發出的藍光容易造成失眠,進而影響睡眠品質,導致越睡越累,而起床第一件事滑手機關注他人動態是為了什麼呢?是否應該好好享受起床的時光把時間留給自己呢?建議大家可以在睡前將手機放在拿不到的地方,睡前起床皆能遠離手機,這時候一定有人會說:「我需要手機當鬧鐘啊!」那有什麼問題,買個真的鬧鐘吧!

練習二|放寬心,你不會跟世界失聯

「錯失焦慮症」不會讓你錯失什麼,試著將手機通知功能、網路功能關閉,練習跟自己相處,看一本真正的書、做做運動,把時間留給自己。若是社交App叮咚叮咚響個不停,告訴自己等一等,先把手邊的事情完成,群組裡的團購沒跟到沒關係,內容農場的文章沒看到也罷,更重要的是,訊息不用急著回,若有急事,請打電話。

|參考資料

|作者

汪蒨

除了坐在教室內,到處都是獲取知識的好所在,動手做、到處逛,書本外的每個角落都是寶藏。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