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共好議題

開啟公眾參與河川事務討論的窗口:三峽河願景工作坊

三峽河為三峽地區的母親河,孕育在地自然生態與地方人文之美。圖/景澤創意提供。

文/林文毓,2021.11.30

三峽河為大漢溪的支流,涵蓋新北市三峽區全境,以及部分土城區、樹林區、桃園市大溪區轄區。過去水量充沛、水質清澈,在水運網絡以及染布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支撐起三峽早期聚落的發展。其孕育的在地自然生態與地方人文之美,常是畫家李梅樹的創作題材;配合端午、中元節等傳統節日,與當地河流連結發展出的賽龍舟、放水燈等民俗文化活動,亦是許多三峽人共同的回憶。

然而隨著區域經濟發展與人口成長加速,水資源利用與周邊廢水排放的問題,日漸影響三峽河的水量與水質。而全球氣候變遷下增加的極端降雨現象,如2012年蘇拉颱風與2015年蘇迪勒颱風來襲之際,也使三峽河周邊聚落飽受淹水之苦,甚至造成人命傷亡。於是,三峽河流域環境負載能力屢屢受到挑戰,也影響長年以來累積下來的河流文化。

|開啟與河共好的願景對話

為了解決三峽河水患問題,並逐步改善三峽河的水環境、維繫水文化,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以下簡稱十河局)自106年起陸續辦理秀川段護岸環境營造規劃、長福橋段環境改善等各項計畫,與在地居民進行多次溝通。109年度與110年度更進一步辦理十河局轄區地方創生推動計畫、十河局轄區流域環境公私協力輔導計畫,促成「三峽河願景工作坊」的誕生與延續,期望透過工作坊的討論拉近居民與河流之間的關係,建構政府機關與地方居民的溝通平台。

109年度,十河局轄區地方創生推動計畫透過地方訪談及問卷調查收集在地民眾意見,了解居民與三峽河之間的記憶、對河川現況的看法,以及期待的未來,並藉由願景工作坊的討論,逐步收斂「河川教育」、「生態監測」、「組織平台」、「工程建設」等河川議題,凝聚守護河川的行動方案。於一系列討論過程中,三峽河願景工作坊開啟了生態調查志工培訓行動,並延伸出後續的三峽河每月鳥類調查。

透過工作坊討論,收斂在地河川議題,凝聚三峽河在地願景。圖/景澤創意提供。

除了生態監測行動之外,109年度的三峽河願景工作坊也發展出「三峽.與河共好」市集,藉由擺攤展現地方願景對話的成果,邀請在地學校擺攤推廣河川教育內容,亦舉辦親子河川教育活動、賞鳥活動,結合在地表演者與商家,以多元的活動安排拉近民眾與三峽河的距離,創造在地的三峽河記憶,期盼更多人一同關注三峽河。

透過「三峽.與河共好市集」展現地方願景討論成果,拉近民眾與三峽河的距離。圖/景澤創意提供。

|延續三峽河願景的討論與行動

110年度的十河局轄區流域環境公私協力輔導計畫延續相關成果,邀請更多單位及民眾一同加入關心河川事務,持續聚焦討論三峽河的「教育、生態、平台、工程」等相關議題,從各個面向思考如何延續關注河川的能量。

在河川教育方面,民眾提出以永續與整合為目標,從幼兒親子教育到社會成人教育,盤點現有三峽地區從國小到大學各個學校在地相關特色課程資源,希望與三峽河環境教育資源進行相互整合、串連,期待未來能朝向跨學齡的合作邁進,讓河川教育廣為擴散。

關於河川生態議題的討論,居民認為可以結合教育能量,透過教師研習培訓地方生態調查種子;將現階段累積的鳥類生態調查資料彙整,規劃進一步的調查內容,以利資料運用分析,討論更多層面的環境問題;未來也能將生態資料轉化為親民的成果,讓更多人一同關注三峽河生態。

民眾最為關心的工程議題則是長福橋的改建,透過多次線上及線下的討論,居民都希望橋梁的改建、設計與周邊營造等方面,應由「人本」出發,於意象上選用符合在地文化及生態的元素,也期望建立相關資訊公開平台,提供民眾與工程單位對話的管道,經由相互溝通與理解的過程,找尋最符合需求的工程設計。

無論是河川教育、生態或工程議題,都需要有適宜的「平台」促成相關討論或資訊分享,而平台運作與維繫則仰賴定期交流,除了藉此累積三峽河在地知識和情感,也能逐步發展軟性的組織架構分工模式,進而更多在地夥伴加入,與公部門協力合作。

「三峽河願景工作坊」以平台的建構為目標,透過一次次的河川議題討論,逐步搭建起在地居民與公部門對話的橋樑,除了增加民眾對河川事務的參與,也藉此促進大眾對於河川生態環境及工程的理解,進而讓地方居民與公部門能夠一同勾勒、凝聚並延續公私協力守護河川的願景及行動,讓河川走向永續。

延續三峽河願景的討論,逐步建構河川事務對話的平台。圖/林文毓攝影。

|作者

林文毓

努力走出舒適圈,嘗試新事物,喜歡走入山林接觸自然,思考人地互動關係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