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環境議題

全球暴雨洪災日益頻繁,氣候緊急下的應變與課題

洪水過後,比利時位於韋德爾河畔、受創最嚴重的小鎮佩平斯特(Pepinster)一景。圖/Christophe Licoppe攝於2021.7.17,European Union 2021

文/Sylvia Chi 綜合報導,2021.08.06

自七月以來,全球暴雨和洪水災情四起,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財物損失,許多城市的交通運輸和醫療系統也受到極大的挑戰。受災區域從美國紐約到西歐傷亡慘重的德國、比利時以及印度孟買,中國河南也遇上官方形容為「千年一遇」的洪災,而後的英國倫敦、義大利北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上週緬甸的水患使在COVID-19嚴峻疫情下本就困難的醫療系統更是雪上加霜。

|水災警示系統效用出現斷層

七月中旬德國和荷比盧幾國相鄰地區,在歐洲西部萊茵河中游的洪水衝擊之下,德國、比利時死傷都達上百人,建物損毀嚴重。歐洲在2002年遭遇歷史性的水災後,建立了一套全球頂尖的歐洲水災警報系統(European Flood Awareness System,EFAS),但在此次的洪災中幾乎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根據CNN的報導,在洪水發生的幾天前,警報系統已對位於萊茵河和默茲河流域的特定地區發出超過二十五次的警報,但實際的狀況是:部分民眾在水災發生後才收到警報而來不及因應,或是提前收到警報,但在沒有任何明確防災指引下不知如何應對,有些則是因為不熟悉此等級洪水可能帶來的災害程度,低估警報的嚴重性而忽視防災或延誤撤離。以上三種狀況皆是人為因素造成的災害傷亡。

全球暴雨洪災日益頻繁,氣候緊急下的應變與課題

|防災教育普及刻不容緩

根據《科學期刊》(Science)的報導,2002年德國東部發生大洪水後,德國專家針對居民進行調查,結果有三分之一的民眾表示,收到洪水警報時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科學家指出,在極端降雨越來越頻繁的今天,需要政府更積極的教育宣導,如何正視洪災警報以及實際應對的作法,才能防止未來更重大的人員財物損失。「人們應該謹記在心的是,洪水警示並不能阻止水災的發生,但是能讓人和財物提前撤離到安全的地方,」一位英國水文氣候學者表示,「就像我們會定期做消防演習一樣。」透過政府的宣導與演練,民眾就能知道在不同災害等級下,應該做出甚麼樣的反應。

|荷蘭啟示:還地於河,系統化水資源管理

然而,防災與警示系統是災害管理最末端也最不得已的一步。重新審視並改革既有的水資源管理方法與水利工程規劃也將是未來的重點。水災的成因複雜,但造成淹水最直接的兩個因素為:異常的雨量和通洪斷面不足,也就是沒有足夠讓突增的水量通過的空間。

相較於德國與比利時的嚴重災情,也遭暴雨侵襲的荷蘭南部,除了財務與預估經濟損失以外,並無人死亡。多方專家分析原由,紛紛指向荷蘭十多年來,兼顧通洪安全與河岸環境改善的「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 國家計畫。

該計畫針對荷蘭幾條重點河流施行了拓寬及加深河道的工程,同時擴大了洪氾平原的面積,當有異常降雨在短時間發生時,洪水便有足夠的空間可以疏通。荷蘭專家回顧歷史數據,表示「還地於河」與其他河流管理作為明顯有發揮效用,目前荷蘭水患狀況「與九零年代相比要好得多了」。

除此之外,荷蘭特殊的水利管理體系更強化了政府與地方在水資源管理上的效能。在行政體系上,由下而上分為市鎮政 府、省政府、中央與王室三個層級外,另有一個平行獨立的水利單位(Water Authorities),由民間單位自行選出組成。

這個水利單位專職於處理所有與水相關的問題,不論是防洪還是汙水處理等,並有權利徵稅,因此可以不受中央預算的掣肘。因此,如拓寬洪泛平原這樣可能牽扯到一區基礎建設、觀光、經濟發展等通盤都市計畫的草案,因為這種平行於政府系統的組織存在,在跨領域議題上能更有效串連不同主管機關進行溝通討論。

|正視氣候問題,加速調適與改善方案

全球專家學者們在每次巨大災害後,都一再明確指出這些異常氣候狀況,與全球暖化有緊密關聯,並將成為常態。臺灣本就身處亞熱帶颱風路徑要衝所在的地區,加上近年極端氣候不時帶來破歷史紀錄的強降雨,因此,通盤檢討與水共生的城市策略,加速規劃執行相關的改善工程,搭配預警系統和防災教育,是我們和所有人類當下必須即刻面對的課題。

|參考資料

對生物和演化著迷,對自然的力量敬畏。學著聆聽然後把故事說好,希望能觸動聽故事的人一點思考。如果可以,在各種真實中,借文字一起浪漫浪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