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議題

走百年古道、讀地方故事──紙寮坑古道的在地記憶

紙寮坑古道為清代闢建的保甲路,留有許多百年文史遺跡值得探尋。圖/林文毓攝影。

文/林文毓,2021.11.30

11月20日上午,在綿綿細雨中,一行人搭著接駁車前往石碇,車行駛過石碇區永定里1鄰的大溪墘聚落後,沿著水泥車道續往山裡前進,最後抵達了下紙寮坑。這裡是此行紙寮坑古道走讀活動的出發點,古道的入口,一位身材高瘦、神采奕奕的男性正等著大家,他便是擔任本次走讀解說領路人的在地耆老——石碇區光明里的楊萬益里長。在簡單的介紹認識後,大家便準備開始這一段溯源地方溪流、探尋在地記憶的走讀之旅。

過往山區物資往來僅能以人力挑運,發展出多條保甲路山徑,紙寮坑古道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的永定里及光明里,是清代漢人入墾當地山區所開闢的其中一條道路,除此之外,當地還有松柏崎、耳空龜、上鹿窟等路徑,皆為昔日居民往來汐止及石碇地區、相互聯繫的重要動脈。

紙寮坑古道沿紙寮坑溪闢建,一路上都有淙淙水聲相伴,古道一開始仍為水泥道路,是為了方便這裡一戶陳厝住戶進出而鋪設,在陳厝柵欄門口右行過木棧橋後,便進入原始森林環繞的泥土山徑中。雖然因為下雨導致步道較為泥濘濕滑,但不減大家前進的步伐,不久便抵達古道上的第一處文史遺跡——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的石砌土地公廟。

紙寮坑古道為清代闢建的保甲路,留有許多百年文史遺跡值得探尋。圖/林文毓攝影。
紙寮坑古道共有2座石砌土地公廟,一座在下紙寮坑,另一座位處頂紙寮坑,雖然在頂紙寮坑的土地公廟未見建廟年代的相關刻寫,但從外觀來看,應和下紙寮坑土地公為同一時期所設立。據楊里長的說明,這裡的土地公廟都是向著溪流的源頭,用意在於守護水尾、守住地方財源,是先民在此生活的重要信仰,現今仍不時有附近的居民會來祭祀供奉。
紙寮坑古道為清代闢建的保甲路,留有許多百年文史遺跡值得探尋。圖/林文毓攝影。
頂紙寮坑的石砌土地公廟,後方為石砌駁坎。圖/吳盈蒂攝影。
沿著緩升的山徑續往前行,沿途偶有一些地形落差處需拉繩,也有些地方以木條和石頭做成階梯方便行走,溪溝較寬處則有就地取材搭建的木橋可通行。楊里長表示這些古道路徑的維護,大多是他與在地里民共同以手作方式進行。他希望這條古道能夠獲得完善的保存規劃,並非以過多的工程手段介入,而是用手作維護的方式保有這裡原始的樣貌。
紙寮坑古道沿途一景。圖/林文毓攝影。
步道沿途不時可見到過往拓墾的跡象,例如一些較寬廣的泥濘地,其實都曾經是以前的梯田。行過三分之二的路程後,古道旁開始出現石砌的駁坎,及一座於光緒六年(1880年)所立的高大石碑「立碑建嗣」。里長說明這座石碑是清代當地王姓宗族來此開墾,共同集資購買土地所立。雖然石碑歷經百年仍屹立在此,但上頭文字多已模糊不清,對石碑的穩固性也存有疑慮,里長希望透過專業的拓碑技術,及時將碑文拓印下來,並透過適當的古蹟修復方法保留古碑原貌,將這段歷史原汁原味的好好保存。
於紙寮坑古道可見到石砌的駁坎,為先民拓墾的遺跡。圖/林文毓攝影。
於光緒六年設立的石碑,見證先民拓墾的歷史。圖/林文毓攝影。
除了介紹沿途所見的文史遺跡,楊里長也分享了一些在地植物的童趣利用,例如將山棕葉撕成細細的繩子,搭配樹枝做成抓蝦子的小工具;或者折一段芒萁的主莖,抽出裡面的圓芯製成天然吸管。這些都是楊里長兒時生活的一部分,這些生活記憶的分享,讓參與者體會到一種與自然相處的方式,也豐富了這趟走讀之旅的內容。
里長分享如何利用山棕葉製作抓蝦小工具。圖/林文毓攝影。
這場「溯源永定溪 ‧ 走讀紙寮坑」的活動,緣起自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的專案計畫,希望透過在地耆老的領路與分享,讓民眾體會河川上游的環境與文化面貌,進而在未來共構人文與河川流域共好的和諧環境。楊萬益里長從小在當地成長,對故鄉鄰里有著深厚的情感,也掌握豐富的地方文史以及生活記憶,相信民眾跟著里長走訪這段有著百年歷史的古道山徑,都有滿滿的收穫。

|作者

林文毓

努力走出舒適圈,嘗試新事物,喜歡走入山林接觸自然,思考人地互動關係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