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改變】買吧!買吧?再忍15分鐘看看

圖/蕭伊彣繪製
文/蔡昕縈,2021.12.04

「1111超殺折扣」、「雙11限時買一送一」、「雙11全館免運」這是11月11日各大電商平台、網購業者為鼓勵民眾盡情購物,祭出的促銷口號。雙11最早是電商業者為搶救年末低迷業績發起的節慶活動,近年來成功帶起雙11購物熱潮;狂熱過後,便利商店、物流倉庫被網購包裹塞滿的「奇景」紛紛登上媒體版面,究竟這些一夕之間成交的大量訂單,是基於人們的需要還是想要?帶來的又是需求上的滿足或短暫的快感?

追求「效率」的購物陷阱

「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便利的網路購物已成為主流消費型態。一打開手機,各式「限時」、「限量」的行銷方案映入眼簾。商人藉此營造商品稀缺性,使消費者產生害怕錯過的急迫與焦慮感;加上24小時到貨、7天試用、30天內免費退換貨等「高效率」服務的推波助瀾,一步步將消費者導向「先買再說」、「不喜歡退貨就好」的心態;不用多久,追求「效率」的消費者便主動掏出荷包、按下結帳鍵。在購物心理戰中,商人提供全方位高效率服務,降低民眾思考時間,導致無意識的消費行為增加。但快速到貨、免費退換貨這些看似便捷的服務背後,實則隱含了產品運輸途中更多的碳足跡與資源浪費。

「購物紓壓」治標不治本

除了洞悉人心的購物陷阱會導致無意識消費行為,「紓壓」也是現代人購物一大主因。1986年《芝加哥先驅報》(Chicago Tribune)上首次出現「零售療法」(Retail Therapy)一詞,指人透過購物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的一種自我療癒方法。但零售療法並非專業心理治療方法,伴隨購物行為產生的療癒效果也相當有限,無法真正為人們消除壓力來源、排解情緒,甚至可能形成惡性循環——消費者為了紓壓而過度消費、獲得短暫滿足,當意識到自己必須為此支付金錢時,經濟壓力與罪惡感一同襲來,此時的負面情緒將驅使消費者再度購物。

只想感受購物的美好,從有意識的消費開始!

「不可否認,適度購物確實可以替人紓解壓力、帶來滿足,更是現代人生活之必需。因此,如何成為一個有意識的消費者就顯得格外重要。以下分享三個練習方法,讓我們一起有意識的消費,邁向美好的理想生活。

練習一|分辨想要/需要

當你興起購物的念頭,請先試著「停」下來,問問自己這次消費是因為想要?還是需要?若消費動機出於「需要」,代表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或缺少了會對生活有所危害的商品或服務,通常與食衣住行這類基本需求有關,例如:三餐開銷、交通費、水電費;「想要」則是你想要卻不一定需要的東西,例如:吃一頓大餐、買手搖杯等等。想要與需要之間並沒有對錯之分,這個練習的主要目的是釐清自己的消費動機,提醒自己思考付出去的每塊錢、每筆消費是為了什麼?讓每一塊辛苦賺來的錢,都能充分發揮它們的價值,不被浪費。

練習二|延遲購物法

若你在前一個練習中,發現自己消費的念頭常源於「想要」,卻無法輕易拒絕它們的誘惑,不妨試試練習2的方法。不論你在實體或線上購物時,看見心儀的商品請先放進購物車或將商品名稱記下來,不要馬上購買。等待幾小時或幾天之後,再重新思考那件商品是否非買不可。透過延遲購物的方式降低衝動購物、過度消費的可能性。

練習三|定期記帳

最後一個練習則是養成定期記帳的習慣,藉由記帳記錄自己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的日常開銷,更重要的是以週或月為單位,定期檢視過去一段時間的支出費用與各方面佔比,進而分析、掌握自己的消費習慣,也可以設定想要達成的階段性目標,如此就能在定期檢視記帳成果的同時,確認目標達成的進度,及時修正調整、獲得成就感,以逐步降低無意識消費的支出。

善用大型購物節慶,成為消費贏家

事實上,大型購物節慶之際,各大品牌多會推出全年最經濟實惠的選購方案,以刺激消費。因此,消費者在意識到其中的購物陷阱、調整好消費心態之後,便可以策略性地選在這段期間購物,落實有意識消費的精神。

在各大購物節慶來臨前,可以先列出自己的生活必需品購買清單,如衛生紙、洗衣精等等日常消耗品;預支未來在這些商品上的例行消費,趁購物節慶優惠期間一次集中添購。如此,既能享受到大型購物節慶的優惠,也不用擔心過度消費,更可有效節省生活必需之開銷。在即將到來的雙十二,不妨試試看這個方法,透過有意識購物的練習,制定聰明購物策略,一起成為消費贏家!

|參考資料

|作者

願拋出去的石子,能為平靜的海激起漣漪。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