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永續環境

【三時生活會客室】 「蘆」果你也願意──張震宇X三時

編輯/景澤創意團隊

「我們的目標不必一致,但剛好我要達成的目標會滿足他的需求。」協槓生活文化公司負責人張震宇說。

「三時生活會客室」為三時生活實驗室開發的訪談頻道,頻道將邀請有志環境永續的專家、創業家、生活家等與主持人對談,以輕鬆聊天的方式帶來永續生活大小事。首播邀請到震宇與三時談談從執行減塑而推廣蘆葦吸管,到自己從臺北跑到花蓮做在地化蘆葦產業的歷程。

|從吸管到溪管

臺灣自108年實施限塑政策,要求餐飲不得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當時許多人看到環保吸管的商機,紛紛開始產製玻璃吸管、不鏽鋼吸管或是植物吸管,震宇也是當時看到可能性的一員,他選擇了濱溪植物「蘆葦」作為材料,其中空的管節恰好適合製成吸管,然而全球噩夢新冠疫情卻開始爆發,餐飲禁止內用重創收入,客人都沒了要如何販售吸管?

「就到處找錢啊。」從臺北到花蓮種植蘆葦、進行蘆葦產業可以說是個意外,但真的開始在地種植後,卻發現更多的問題。

蘆葦是生長於濱溪濕地的一種植物,遍布於溫熱帶地區,按理說臺灣的氣候條件應該有許多蘆葦生長,然而蘆葦的高度卻不符合濱溪植物的法規規定,且花蓮濕地也大多種植產值高的西瓜,但要做蘆葦產業卻沒有蘆葦怎麼辦?震宇說當時就是不斷描繪藍圖的時候。

|多方問題需要系統性創新

儘管申請到土地開始種植蘆葦,離「產業」還有一大段距離,包括種植、加工技術、在地農民的溝通等,對震宇來說都是各種難題,但既然要做就得面對。出身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的震宇,雖然對實際種植或是植物技術並非專業,但他卻可以用系統性思維統整發展產業所需的組織。

如他近期正在參與提案競賽的「築水草而居」,即是使用蘆葦製作植物纖維建材,讓傳統高耗能、高碳排的水泥建築降低使用,減少碳排導致的氣候變遷問題,加上蘆葦中空枝節能隔熱、隔音的特性,自古即作為門簾、屋頂等部分建材使用,且國外也發展出用大麻纖維做成的磚屋等技術,若能將震宇堅持的蘆葦產業成功發展,進而成為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或許可以改變臺灣大多現行的水泥業汙染,甚至是近年推動的永續金融政策。

「傳統上經濟發展跟環境保護可能是對立的,但現在循環經濟就是要納入兩個系統進行思考,如何讓兩者一起更好。」也許就跟震宇一開始表示的,即使看相的目標不一樣,但若是在實現一群人的目標時,能同時達到另一群人的目標,就能讓大家一起更好了吧。

|收聽平台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