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生態筆記

以酒神命名的臺灣稀有冬候鳥——池鷺

撰稿/何一先,繪圖/蕭伊彣

攝影/何一先、王洵瀅

編輯/大浪聚編輯部,2024.03

 

池鷺(Ardeola bacchus)過去被稱為沼鷺,屬鷺科池鷺屬的鳥類,也是典型涉禽水鳥,以小型魚類、蝦蟹、蛙類、植物為食,經常獨自行動或二、三隻個體散落在水域中進行獵捕,並於水中或草地行走時覓食。體形大小與常見的夜鷺差不多,都是偏矮小型,偏好棲地環境為沼澤、池塘及河流淺水處等濕地環境,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至東南部。

|分布於全臺卻非常少見

很有意思的是,池鷺的學名Ardeola在拉丁文意思為小型的鷺,而種名baccus在拉丁文中則來自羅馬神話中的酒神巴克斯,這是因為在繁殖羽(註1)時,頭、頸和胸的顏色呈現紅酒般的酒紅色,因而得名。在臺灣最早的文獻紀錄中,池鷺出現在斯文豪(Swinhoe R.,註2)於西元一八六三年發表在Ibis學報上的臺灣鳥類名錄之中。因為在臺灣沒有繁殖記錄,被列為稀有冬候鳥,目前在臺灣周圍沿海及離島均有觀察紀錄。

飛行中的池鷺

川流之島流域學校:以公民科學展現三峽河鳥類生態的重要成果

西元二〇二三年,「三峽河鳥類生態調查」團隊再度觀察到北部地區罕見的池鷺冬羽蹤影,這種黃褐條紋狀的羽色曾一度讓新成員誤認為是體型相似的夜鷺亞成鳥。然而,根據紀錄,池鷺在前一年的春季就出現在三峽河長福橋附近,並在隔年冬季在此區域停留長達兩個月進行活動覓食,顯示三峽河已成為池鷺度冬的首選地點,成為公民科學調查的重要成果。

「三峽河鳥類生態調查」始於西元二〇二〇年,是景澤創意發起的公民科學生態調查行動。由川流之島流域學校持續每月進行鳥類調查,關注三峽河流域鳥類群聚的變化。至今已持續四年,累計觀察到七十三種鳥類。今年,位於三峽祖師廟前的長福橋將展開改建工程。團隊將繼續觀察,並記錄工程擾動對三峽河鳥類的影響,歡迎對鳥類調查有興趣、關心三峽河生態變化的朋友加入調查團隊。

三峽河鳥類生態調查團隊在河堤旁觀察鳥類

春秋不同色,隨季節轉換華麗大變身

相較於大白鷺和蒼鷺等大型鷺科鳥類,池鷺體型較矮小(約四十七公分,相當於6顆網球的高度)。雌雄鳥為相同羽色。池鷺的冬季羽色(非繁殖羽),頭部至頸部呈現灰褐和黃白色相雜縱紋;體背也呈現灰褐色系。在秋冬季節裡能夠輕易融入水田或是枯乾草叢等環境,形成良好保護色系。

池鷺的冬羽在草叢中能夠形成良好的保護色

到了繁殖季節,池鷺會來個華麗大變身,換上鮮明色彩的繁殖羽色。頭部、頸和胸部呈酒紅色、體背呈藍黑色,腹部則是呈白色,嘴喙黃色、嘴尖黑色。夏羽(繁殖羽)與冬羽(非繁殖羽)的兩色型態,常見於候鳥族群之中。雖然飛行時,白色的翅膀和尾部與體背顏色對比鮮明,但平常在地面活動時,白色翅膀和尾羽其實不容易識別,經常被誤認為只是一隻白色鷺鷥鳥類,因此容易被觀鳥人錯過。

前為池鷺繁殖羽時的樣貌,後為兩隻中白鷺,可以看出池鷺的體型較矮小

秋冬到河邊及水域地帶見到夜鷺亞成鳥時,如果覺得羽色有些不同,不妨停下腳步多看幾眼,說不定就是池鷺的冬羽喔!

  • 註1:繁殖羽指鳥類在春夏繁殖時期的羽色,通常較為艷麗。
  • 註2:斯文豪(Robert Swinhoe),英國外交官,首任臺灣打狗領事。在西元一八五六年來到臺灣,展開臺灣鳥類調查,並將紀錄成果發表於英國皇家鳥類學會Ibis學報上。

資料來源

  • 劉小如、丁宗蘇、方偉宏、林文宏、蔡牧起、顏重威  (2012) 台灣鳥類誌 第二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 蕭木吉、李政霖(2014)臺灣野鳥手繪圖鑑;農委會林務局、台北市野鳥學會。

|作者

擁有三十年以上鳥調經驗,熱愛觀鳥、拍鳥、帶人賞鳥,自稱「鳥人」。曾擔任臺北市野鳥學會總幹事、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現職於景澤創意有限公司,擔任資深研究員。

|繪者

畫畫、聽音樂、觀察,用自己的風格轉譯世界。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