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改變】打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綠色路徑
圖/蕭伊彣繪製 文/盧心嵐,2021.10.06 在臺灣,每天出門幾乎都會經過車水馬龍的巷道,對於汽機車的喧囂以及空氣中的廢氣,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不過,你知道這些廢氣是使臺灣人減少壽命的隱形殺手之一嗎?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統計,臺灣的空污來源五成是工業排放、二成是境外霾害,另外三成則是來自於汽機車的廢 […]
圖/蕭伊彣繪製 文/盧心嵐,2021.10.06 在臺灣,每天出門幾乎都會經過車水馬龍的巷道,對於汽機車的喧囂以及空氣中的廢氣,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不過,你知道這些廢氣是使臺灣人減少壽命的隱形殺手之一嗎?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統計,臺灣的空污來源五成是工業排放、二成是境外霾害,另外三成則是來自於汽機車的廢 […]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2021.09.07 你關注了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上月出版的最新科學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下稱AR6)了嗎?報告中以大量的數據和研究更具體的應證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系統性影響。簡單來說,又熱又酸、又旱又 […]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2021.08.10 這幾年夏日的溫度屢屢來到37、38度,加上都市大量混凝土建物吸收的輻射熱,在沒有下雨的日子,在家裡辦公若沒有開冷氣,整日都像坐在熱烘烘的烤箱裡。高溫加上疫情將人拘在家中,臺電顯示今年居家用電攀升,最近收到電費帳單想必也十分有感。 想要 […]
洪水過後,比利時位於韋德爾河畔、受創最嚴重的小鎮佩平斯特(Pepinster)一景。圖/Christophe Licoppe攝於2021.7.17,European Union 2021 文/Sylvia Chi 綜合報導,2021.08.06 自七月以來,全球暴雨和洪水災情四起,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 […]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除非你有刻意練過,否則我們每天生活,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些即將被丟棄的垃圾:牛奶空罐、不想穿的衣服、外帶紙盒……。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前,資源有限讓人珍惜,因此殺雞取肉後,雞血和米凝成了血糕,內臟成了下水,雞毛編成撢子;器皿破損用鋦釘和草灰修補。而現代社會將「便利 […]
尖石鄉的部落農友,以自然農法栽種水蜜桃。圖 / 林益仁提供 水蜜桃,因為它的氣味芬芳,鮮甜多汁,不僅是水果界中的極品,也是送禮極佳的禮物。筆者從去年開始,就與小米方舟團隊協助尖石鄉的石磊與抬耀部落小農,銷售以自然農法栽種、不噴農藥的水蜜桃,學習到許多關於水蜜桃產銷的知識。其中,善用生態環境的資源與知 […]
圖/蕭伊彣繪製 臺灣是海島國家,桌上餐餐有魚蝦料理,是再尋常不過的生活風景,加上近年提倡健康飲食,不少人也從大量食用紅肉,改為攝取魚肉的優質蛋白質。但是,你知道不少魚類正面臨數量銳減的命運嗎?先不說海鮮盛宴裡的黑鮪魚、野生龍蝦等知名海鮮,在日常餐桌上常出現的魩仔魚、馬頭魚等,也都面臨了大量減少的窘境 […]
《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空間。照片來源/臺北記憶倉庫 「遷徙在我心中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象,就是重新想起家的意義。」 這是臺北記憶倉庫《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的民眾留言,如同人們常說「離開,是為了回來」,不管為何出走、如何離散,在移動的路途上,那個不斷叩問內心的問題,永遠是對歸屬感的追尋。 臺北記憶 […]
圖/蕭伊彣繪製 立夏已過,梅雨未至,天氣燥熱。疫情緊張,隔離與保持社交距離,截斷病毒的傳播鏈,是防止流行病傳播古老卻有效的 方法。因此這個月,我們邀請多花些時間待在家,打點你的綠色生活窩吧 · 拈花惹草:在家擺放些淨化空氣的植物,時不時瞥見角落一抹綠,嘴角不自覺上揚。黑手指推薦黃金葛、左手香這些頗 […]
圖/蕭伊彣繪製 經歷了一年多的疫情,我們快速改變並適應了許多新日常:用餐時更多人選擇外帶、外送,工作改採線上會議,以線上課程獲取新知,更頻繁的線上購物等。當年因為一隻海龜影片引發的減塑風潮,因為疫情影響,防疫優先的考量下,一次性容器的消耗量在去年遽增(依環保署數據顯示)。 今年農曆參月適逢地球日,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