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改變】減排那個「氣」,零剩食養成計畫全展開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2021.09.07

你關注了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上月出版的最新科學評估報告(Sixth Assessment Report,下稱AR6)了嗎?報告中以大量的數據和研究更具體的應證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的系統性影響。簡單來說,又熱又酸、又旱又澇是我們即將面對且百年內難以逆轉的未來,情況非常緊急,還會越來越糟,而我們能奔向暫停鍵按鈕的時間,非常少。

|應減排的不是只有二氧化碳

先別急著沮喪。此次報告較新的觀點中,提醒各界關注甲烷(CH4)這種溫室氣體,呼籲各國針對甲烷採取「強烈、快速且持續減量」的行動,部分專家也表示,降低甲烷的排放量可能是我們在2040年前能延緩全球升溫達1.5°C臨界點的唯一辦法,並且還有機會改善空汙狀況。

甲烷對溫室效應的影響僅次於二氧化碳,同時也是形成空氣污染物地面臭氧的關鍵成分。同單位量的甲烷對溫室效應的影響為二氧化碳的80多倍,但對人類值得慶幸的是,二氧化碳的壽命約為1,000年,而甲烷在大氣中的壽命只有10年。也就是說,全球若單純透過減碳達到巴黎協定的目標,預測要到2050年甚至更久之後才能看到對氣候影響的成效,但立即大量減少的甲烷排放量,將有效在相對短的時限內減緩全球升溫速度。

AR6報告指出,在各國致力減碳、減少用煤的同時,雖然長期而言是有益的,但因為空氣中的氣膠[1]汙染物減少,原本會被氣膠反射擋回去的太陽輻射熱,會因此存留在大氣中,短期內地球的溫度將不降反升。然而若能快速減量甲烷,它在短期內的降溫作用不僅可以和因氣膠污染下降所引起的暖化效應相抵銷,也能削減全球表面臭氧來改善空氣品質。這也是IPCC歷年報告中首次提及升溫與空污關聯性。

但這並不是專家第一次提出減少甲烷以減緩全球升溫的建議。今年五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 Environment Programme)的報告就明確指出,緊急削減甲烷排放,估計有機會在2045年使全球降溫0.3°C,為我們在面臨更巨大的災難前再多爭取一點點時間。

許多研究陸續指出,近幾年大氣中的甲烷濃度正快速增加,就算是這兩年因新冠肺炎疫情人為活動減少,使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但甲烷的排放量卻沒有因此降低。全球主要人為甲烷排放源為頁岩氣、天然氣在生產與運輸、儲存時嚴重的管線洩漏問題。另外,農牧業和廢棄物掩埋也是高甲烷排放的主因之一。

|廢棄物處理為臺灣人為甲烷排放主源

反觀臺灣,環保署公布的「2020年臺灣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估算出1990至2018年間,能源活動、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活動的甲烷排放量。根據資料顯示,臺灣地區人為活動造成的甲烷排放主要來自於廢棄物部門、農業部門、能源部門與工業製程及產品使用部門。

其中可看出從2000年開始,排放數據明顯逐年下降,主要是廢棄物處理所排放的甲烷大幅減少。環保署分析主因為推動垃圾減量,廢棄物改以資源回收和焚化、沼氣處理與鼓勵沼氣回收發電、生活污水接管率增加、三段式禽畜糞尿管理及耕地面積減少等政策執行。

雖然依報告顯示,能源活動不是臺灣甲烷排放的最大主因,然而臺灣現行能源轉型目標將天然氣占比拉高至50%,取代燃煤後固然可減少排碳和懸浮微粒、氣膠等造成空污的物質,綜觀全球天然氣生產與油管的甲烷洩漏量低估的問題,對全球暖化的影響也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個人能做些甚麼?零剩食養成計畫

全球想要快速大幅降低甲烷排放,廢棄物處理和天然氣生產與管線管理的優化可能是最容易著手的部分,而農牧業的轉型還有待新技術的研發。

但是從個人出發,我們有最簡單的途徑能為降低甲烷排放盡一份力,那就是小時候爸媽常叮囑我們的:把飯吃光光。

在推行資源回收之後,雖然臺灣每年的固體廢棄物大幅下降,讓回收分類出來的廚餘能更有效的透過堆肥、廚餘養豬、生質能廠等方式處理利用,但是每年近200萬噸的廚餘量,不僅處理耗時傷財,對環境上更是龐大的負擔。

在此提供一套「零剩食養成計畫」,不管你是便當永遠吃不完的小胃人,還是點餐時眼睛總比胃口大,都能從個人習慣、消費流程的優化中,慢慢成為零剩食達人:

  • 別讓冰箱成為黑洞:採買前,評估自身食量、日常作息、食材保鮮期、採買頻率列出採購清單,避免手滑買下過多吃不完的食物。採買後將清單貼在冰箱上,依照先進先出的原則,食用後劃掉該品項,就不易有在冰箱深處存放到過期的食材。
  • 支持格外品:採買時,有機會可以選擇那些大小形狀不一、過熟、碰傷等賣相較差的食材,而當天要使用的食材可以購買即期品,因為在適度處理後,這些差異其實都不影響它們的美味和營養程度,省錢又能解決賣場丟棄格外品和過期商品的浪費。
  • 吃多少煮多少:如果每次全家吃完飯都發現還有剩菜,那就是該調整食材量的時候了。吃多少煮多少,沒有熟廚餘也不用追垃圾車。
  • 慧眼視廚餘:多數食材從頭到尾都有用,端看創意發揮。纖維太粗的菜根、果皮可以蒐集起來熬成蔬菜高湯,或是稍微加工做成果皮釀、清潔劑、環保酵素;玉米殼曬乾做成娃娃(corn husk doll),洋蔥皮煮成植物染料;生廚餘切碎後與咖啡渣或落葉做成好氧堆肥,正確操作時,就算在公寓陽臺也不易生蟲或產生異味。
  • 小盤心理戰術:有心理學者發現,同樣的食物量,用小盤盛裝滿滿的樣子,食用者在完食後會比以大盤盛裝食物的人,更能感受到飽足感。本戰術適合總是在饑餓的狀態下、不小心購買過量食物者。下次買自助餐的時候,自備比平常習慣再小一號的容器來盛裝,一來就算裝滿也不超過以往的量,吃完後可能還是感覺十分飽足。

 

除了零剩食,減少食用肉類以降低因畜養動物而產生的甲烷,關注相關研究如改善水稻栽種方式降低農田的甲烷排放量,參與督促政府落實相關法律和規範的倡議行動等,都是你我為了維護一個在可見的未來仍然適居的地球能做的努力。

 

更多綠色生活行動提案,請搜尋【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

|註釋

[1]氣膠是指在氣相介質中而可看到或量度之固液粒子懸浮微粒,一般氣膠其粒徑在0.1nm~100μm,具有膠體性質,對光線有散射作用。(資料來源:臺灣科技媒體中心、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辭典)

|參考資料

|作者

對生物和演化著迷,對自然的力量敬畏。學著聆聽然後把故事說好,希望能觸動聽故事的人一點思考。如果可以,在各種真實中,借文字一起浪漫浪漫。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