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專欄

【域見・生態專欄】碧潭-簡談歷史變化

作者/其正 2023.03

「聳立溪邊壯大觀,茂林長自護欄干。一曲秋水洄蒼石,萬丈朝暉射碧灘。遙見蟾峰流靄翠,近聯獅嶺映霞丹。文山勝蹟知多少,如此風光欲得難。」 

──石生

|淺談碧潭

碧潭,一處位於新店的名勝,自日本時代開始就是觀光八景之一,往來人潮眾多。曾有日本時代遊客描述自身自台北車站搭上往碧潭的觀光巴士後,沿途經過南菜園、台北帝國大學、水源地、文山後,不知不覺就到目的地,下車一看,眼界大為豁然,有漁舟、香魚、秋風,還有獅山山景與湖邊勝景,描述之中,可以知曉日本時代觀光產業下已經可以滿足市民出外觀覽郊外之心情與市區、郊區之別。 1

然而,碧潭其實自18世紀以前,依然是漢人必須提防的漢番交界之處,例如18世紀中期郭錫瑠取新店溪河水引渠道之時。在當時「生番」被招撫以後,碧潭一帶的漢人開墾的「新店」之所以繁盛起來,正是因為當時上游屈尺部落的泰雅族人會下山來交易,而有商業市場之繁榮景象。

因此,自日本政府大力壓制北部山區原住民之後,碧潭自然就變得更安全、更人為、更不會有危險,即使再往上便是過往的「生番」聚落,也變得更加無害且有著異國風情的迷人之感,碧潭自然就更變為名人雅士聚集之處,由於當時新店溪溪水乾淨清澈,水流又充足之故,還流行從碧潭搭船一舟小船一路划行到川端町,也就是今天的廈門街一帶。去程與回程,是搭乘公車或火車而去碧潭,再伴隨著河水激流搭乘輕舟從碧潭划回市區,所謂的假日愜意,在在顯示碧潭對於都市人的價值。

|勝地同流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改由中華民國統治,隨然政局多變,但碧潭依舊保持它的清香與芬芳。當時負責碧潭當地的所長接受媒體表示,碧潭的物價低廉,美景依舊,每到假日都有蜂擁而至的觀光客來到這邊尋找清幽。然而,所長也語重心長地表示,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游泳客與划船客,擔心有不幸事件發生。是的,不知從何開始,碧潭開始成為死神傾心所在處,每年都有不只一起的浮屍案件發生,這些案件的起因,有酒家女想不開而自殺;有情侶相約划船時到碧潭中心處跳水殉情;也有走投無路的賭客來此散心但卻被深不見底的湖面吸引而選擇離世,凡此種種,三不五時就會登上當地地方報紙的版面。

碧潭原本是一處被綠意環繞的單索吊橋所組成的波光盎然之處,但隨著都市發展,碧潭這邊也不例外,在中心之外陸續興建起了高樓,而在中心處四周的山坡上則陸續有人以鐵皮搭建廟宇、佛壇,至於划船處則各家爭鳴,每家商家都祭出不同顏色的划船或天鵝船來吸引客人,因此一時之間,碧潭隨之變色,過往的綠意被花花綠綠以及大樓鐵皮所分散了原本純粹樸實的美麗。今日政府雖常有景觀再造或空間計畫等等,卻也無法從根部底層改變現今碧潭的樣貌,實屬可惜。

|開發爭議

特別值得一書的是,2013年因為碧潭東岸橋頭有一系列的河景第一排都更案,進而讓民間團體這是否會讓建築公司已整修維護之名,將碧潭吊橋的墩座重新一棟或重建,甚至也有當地地主強調碧潭吊橋橋墩已經占用他們的土地多年,政府卻毫無作為。根據建築公司表示,橋墩往前移會使用最新科技,並且新的工程會讓原有橋墩更加安全、穩固,當然,這樣的說法並沒有得到民間保存團體的信賴與認可。而這一連串的移動橋墩計畫其實從建築法規來看,為的就是要讓都市更新建案距離橋墩過近的問題能得到解套。而這些引發眾多爭議的文化資產與都市開發相關議題,直到後來碧潭吊橋整體因民間團體施予壓力以及文化資產審議委員的堅持之下,受到了市定古蹟保存的法律認可,才解除了這個尷尬的爭議。

撇開爭議不管,碧潭至今依舊是都市人出外踏青的首選之一,萬新鐵路雖然早已收山,但開車自駕或捷運系統依然可以方便抵達,配合新店市集,碧潭依舊保有它被遮蔽但仍然曖曖內含光的美麗,在晴天萬里之下,綻放出它的美麗與芬芳,享受美景之餘,不妨也看看百多年來碧潭的發展與變遷,了解自身與景點從何而來,又將從何而去。

|作者

臺灣大學社會系與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畢,研究興趣包含臺北的聚落變化、地景變遷、建築風格等,喜歡說話,喜歡向大家介紹導覽老臺北的風光面貌,現經營粉絲團「歷史小豬愛說話」並在景澤創意大浪聚擔任專欄作家,撰寫與城市發展相關景點的前世今生。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