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共好廣播

【臺灣鳥新聞EP3】關渡自然保留區的廢止(上)怎麼搞的啊~紅樹林

文 / 李宗錡,2022.07.07

攝影 / 何一先

赫赫有名的關渡自然保留區以珍貴的水鳥及紅樹林等濕地景觀為民眾所知,更是鳥類愛好者們的賞鳥勝地,去年年底,卻默默地走入歷史,成為臺灣第一個解編的自然保留區,廢止必定有其原因及意義,這篇文章將帶領讀者們認識關渡自然保留區設立到廢止的歷程。

|自然保留區?自然公園?

關渡,位在臺北市的西北方,是基隆河與淡水河的交會之處,也就是說,就地理條件而言,關渡是一個相當典型的河口溼地。

1980年代,英國對於「城市保育」的意識抬頭,旨在發揚野生動物的保育,此概念快速擴展至全球。1985年,當時的政府開始傾注許多資源於自然保育,而關渡顯然就是一個極為合適的案例,隔年,農委會便指定在關渡的堤防以南,設立自然保留區,臺北市政府則緊接著在堤防以北設立關渡自然公園。

所謂的關渡濕地,以堤防為界分為南北兩區,自然景觀也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南方在農委會通過文資法(文化資產保存法)後,正式設立關渡自然保留區,到這邊稍微打住,為什麼選擇在南方設立呢?原因在於河堤以南有一片廣闊的灘地,灘地上些許的紅樹林,而在此棲息的水鳥,更是珍稀的濕地景觀,也是很好的觀察對象,關渡自然保留區的設立目的,就是以保育水鳥為主。

|紅樹林的擴張

然而,當我們今天來到關渡自然保留區,映入眼簾的景象卻幾乎全是紅樹林,與當初的灘地景觀迥異,這樣的現況其實並不樂見,前面提到關渡自然保留區的主要保育對象是水鳥,適應紅樹林的鳥類其實並不多,隨著紅樹林的擴張,濕地更是朝向陸域化發展,整體組成發生改變,生物多樣性以及數量都呈現大幅下降的趨勢,這樣的改變同時也影響到北部的關渡自然公園。

|無法撼動的紅樹林

綜觀人類歷史,移除一個物種堪稱「熟能生巧」,然而紅樹林的問題卻鬼魅似地纏著關渡直到去年,原因有二:

1.文資法的作繭自縛

關渡自然保留區由文資法所保障,然而法規不免有疏漏之處,根據文資法第八十六條第一項規定:「自然保留區禁止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紅樹林妥妥的在文資法的保障下快樂生長,學者們縱使知道問題在哪,奈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2.移除是一個長久且循環的作業

據何一先老師的回憶,鳥會前理事長郭達仁先生曾經帶領志工進行過一次紅樹林移植的作業,政府也曾經動用怪手將中港河出海口的部分紅樹林移除過,不過這兩者是否在保留區的區域內,來源已不可考。單就結論而言,紅樹林減少,濕地的鳥類物種與數量的確一度回升,但隨著紅樹林再度長成,情況故態復萌。

|紅樹林的由來

濕地的環境屬於一個動態平衡,要讓溼地保持在人們理想的狀態,需要考量很多因素,紅樹林之所以過度擴張,中游和上游的淤積、政府水利工程的決策都有影響。

從關渡的舊稱「干豆門」可以觀察到,「門」意味著關渡為淡水河最窄的一段,是當時由大屯山系熔岩流與觀音山系獅子山頭所夾成的「獅象守口」,簡而言之,淡水河流經這兩座山脈之間,成為整條河最為細窄的一段。

1964年,葛樂禮颱風,西北颱的性質造成臺北大淹水,學者們分析情況發現,正是這段狹窄的河道宣洩不及所致,於是便將隘口炸開,這一炸影響甚廣,位於內側新北市三重、五股、蘆洲一帶的稻田受到海水入侵而廢棄,外側的紅樹林則因此自下游往上擴張,甚至蔓延至中、永和一帶,關渡濕地原有的蘆葦、鹹草等植物,自此多了紅樹林景觀。

|小結

至此,回顧關渡自然保留區的歷史,紅樹林從無到有,與人們水利工程的決策有一定程度的關係,我們不需要將紅樹林妖魔化,紅樹林亦是溼地生態系標誌性的代表,本文在此分析了問題產生的過程及因素,希望接觸此議題的民眾明白關渡紅樹林的弊處,而關渡自然保留區解編,則是為了維護水鳥的多樣性,為此相關團體與學者孜孜矻矻數年,下篇文章將以解編後的關渡討論濕地保育的現況及未來的願景。

|參考資料

|收聽平台

|作者

臺灣鳥新聞

臺灣鳥新聞為分享臺灣鳥類相關新聞、趣聞的頻道,從日常新聞到阿鳥們的歷史、特徵、習性或相關文化,一起和我們漫遊包羅萬象的鳥世界吧!

|撰稿人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盡一份心。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