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22新北濕地藝術季】分享會三:寓教於樂,環境教育實作體驗(操作者 / 吳思儒)

文 / 李宜蓁,2022.02.09  攝影 / 張懿文

你知道河畔的植物觸感如何?水裡的昆蟲長的如何?水的本質測驗起來又是如何嗎?這天,我們隨著策展人吳思儒及景澤團隊專業的環境專員,在新北大漢溪人工濕地一同體驗了環境觀察與檢測的實作工作坊。
1/8開幕的新北濕地藝術季提供接觸自然、欣賞環境及觀賞藝術作品的時光,也陸續舉辦了藝術家講座及分享會,向民眾說明環境藝術的理念。第三場分享會有別於前兩場以對談為主的方式,這次將加入讓民眾參與實作的部分,而有些陰雲的北部天氣並未打壞民眾假日出遊的興致,現場仍有不少人潮期待著踏入濕地、探索濕地。

|濕地,城市最寬容的包容者

策展人吳思儒長年研究濕地生態,大漢溪人工濕地也是由其團隊設計完成,吳思儒說明濕地除了處理城市污水外,同時也是維持生態多樣的一大關鍵,不同於污水處理廠將處理完的水排放到外海,大漢溪人工濕地在淨化完水質後回放現地,川流水量能保持就能維持生態環境,「所以新海一、二、三期(濕地)是國內其他濕地仿效的地方。」吳思儒說。
當藝術遇上自然:看見創作者眼中的濕地環境
濕地設計完成了,然後呢?
多數居民覺得大漢溪是一條「黑龍江」,又髒又臭又黑,就算人工濕地完成了,但除了對濕地本來就有關注的人知道外,生活於此的居民反而不知道「濕地」到底是要幹嘛?所以讓居民能關注、了解濕地的能力及景觀,就是新北濕地藝術季一大目標。

然而談到前三屆藝術季,吳思儒表示其實有一瓶頸待解決,多數人經過濕地、看見濕地,但要如何深入地以藝術形式傳遞濕地概念及面貌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任務,但即使困難,還是要想辦法解決。這次在展前,景澤團隊即帶領藝術家進入濕地,透過實際接觸與對濕地環境的觀察及檢測,再透過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建構作品,談起當時工作坊的內容,以及藝術作品欲傳達的濕地面貌,吳思儒可說如數家珍。

使用濕地環境素材製作的藝術作品《川之云》

|了解的第一步是看見存在

為了讓民眾能更親近濕地環境,簡單的概述後,現場聽眾也將分成小組,一同進行水生昆蟲、水質的觀察及檢測。
策展人吳思儒講解實作步驟中
水是生活中必要的元素,但水的知識大家知道多少呢?

吳思儒說明這次水質檢測,將會針對水的外觀、顏色、溫度、溶氧量、pH值及濁度進行觀察,為了不破壞濕地環境,本次使用檢測藥錠完的廢水也會統一處理。

將水倒入試管觀察,以及檢測用卡紙
民眾觀察水質顏色,吳思儒表示不同的水中有不同的物質,並不一定都是清澈的
除了水質檢測外,濕地另一功能:保持生態多樣性,也是本次實作課程的觀察重點。現場有不少帶著孩童參加的親子,在這個環節都充滿了好奇及興奮。追逐空中飛的蝴蝶或蜻蜓也許是不少人的童年回憶,但水生昆蟲就相對比較少人了解,然而這些水生昆蟲不僅種類多元,也是維持水中生態的一大功臣。
現場由景澤的團隊發放撈網,讓民眾根據想了解的範圍撈出水中昆蟲,並放入觀察盆內觀測,只見孩童伸出長長的竿子,蹲在地上認真比劃著,與父母討論觀察到的水生昆蟲。期待這些充滿好奇雙眼的孩童,經過這次對環境的探索,能夠對自然環境有更多的認識及熱情。
父子一同捕撈濕地中的水生昆蟲
民眾觀察及討論盆中的植物及昆蟲
人與環境是不斷找尋讓彼此舒適的關係。
也許濕地環境不在所有人生活周遭或是便於到達的地方,也許有人害怕所有昆蟲,但是在地球上,人、生物與環境都是息息相關的,當一個人能認識生活的環境,了解生活的萬事都發生在當下的環境中,或是更進一步地主動去觀察、探索環境,那麼一定能更加珍惜環境,而環境也會給予我們回饋的。

|活動資訊

名稱|新北濕地藝術季
時間|2022/01/08(六)-02/09(三)
地點|新月橋板橋端 (新海二期人工濕地)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執行單位|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策展人|吳思儒
藝術家(依節目單介紹順序)|
臉頰緊貼地球(吳有容&林詩樺)、李蕢至 & Lua Rivera、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彭筱茵、陳冠蓉(協力: 許亞、李依佩、梁棨筑、李謙宏、李誠誌)、王昱翔、康雅筑、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所(黃琬雯助理教授 & 學生劉美鈴、黃文俊、程家倩、吳宗益、裘宜榛、南宇恬、塗景昱、林子洺)

|作者

關心人、關心環境,嘗試以文字記錄生命歷程,近期目標是吃得健康!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