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2022新北濕地藝術季】跨域對談系列講座一|憶起失落的板橋母親河,枋橋文化協會的文史尋根路

文 / 蔡昕縈,2022.02.09  攝影 / 簡翊真

新北濕地藝術季跨域對談系列講座第一場,邀請「枋橋文化協會」理事長莊文毅與觀眾分享,一次海外出差的經驗如何影響、啟發他走上尋根溯源之路,注意到家鄉板橋那條早已被世人遺忘的母親河——湳仔溪。過程中也聚集了一群希望透過文史教育,替人們找回對家鄉土地的共同記憶,推動土地關懷行動的有志之士,促成「枋橋文化協會」的成立。

生於斯,長於斯,卻對家鄉一無所知

「當外地人問起,你會怎麼介紹自己的家鄉?」藝術背景出身,從事工業設計的莊文毅,在一次前往德國出差參訪的旅程中,有感於德國人對於自家土地、建築等人文歷史信手拈來、侃侃而談的介紹,意識到自己對家鄉板橋的疏離與陌生。以此為契機,回國後莊文毅決定要重新認識家鄉板橋,從頭研究起板橋的地方文史。回溯百年前的歷史,大漢溪支流中一條流經板橋的「湳仔溪」,因為河道寬闊、水流充沛平緩,成為當時板橋與各地商業貿易往來的主要河道,造就板橋市鎮的興起;隨著環境變遷與城市建設發展,湳仔溪卻也日漸萎縮、枯竭,淪為「被遺忘的母親河」。

莊文毅理事長分享過去結合文史與環境教育的推廣經驗

以文史教育深耕在地,找回深埋於川流的歷史記憶

守護被遺忘的「湳仔溪」,挖掘蘊藏其中的歷史記憶,將之傳承、延續下去,就成了「枋橋文化協會」成立的願景之一。莊文毅認為歷史記憶是人們建立自身生活意義與生命價值的思考依據,而協會長期透過文史教育深耕在地,就是希望替板橋人找回共同的歷史記憶,即使活在現代的人們未曾參與其中,但透過歷史便能夠認識過往的湳仔溪,深入了解這條溪對於地方上的意義。隨著歷史片段的重新拼湊與流傳,不論社會發展進步多快速,人們始終得以藉此建構起對土地的情感認同,也才有機會鼓動社會大眾一同響應土地關懷的行動。 

莊文毅理事長分享過去結合文史與環境教育的推廣經驗

川流不斷堆疊變化,記錄人與河川共創的歷史文化

回顧板橋人與湳仔溪互動關係的演變歷程——從早年人們仰賴湳仔溪進行貿易運輸,影響板橋市鎮興起;如今人們逐漸遺忘湳仔溪,與這條「母親河」變得陌生疏離。2022新北濕地藝術季策展人吳思儒表示,本次藝術季主題命名為「川流堆疊」,便是希望藉此探討隨著時間演進,河川不斷堆疊、累積形成的多元樣貌下,人類在不同時期與河川(大漢溪)互動共生的關係轉變,與其背後所隱含的價值選擇。正如「枋橋文化協會」希望透過文史教育,重新修補板橋居民與湳仔溪之間逐漸疏離的關係,本次新北濕地藝術季希望透過「藝術共創」創造民眾與土地、河川互動連結的機會,藉由共創作品展現民眾對土地、河川的情感與記憶。

策展人吳思儒提到本次新北濕地藝術季「川流堆疊」,探討不同時期人與河川之關係

|活動資訊

名稱|新北濕地藝術季
時間|2022/01/08(六)-02/09(三)
地點|新月橋板橋端 (新海二期人工濕地)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執行單位|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策展人|吳思儒
藝術家(依節目單介紹順序)|
臉頰緊貼地球(吳有容&林詩樺)、李蕢至 & Lua Rivera、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彭筱茵、陳冠蓉(協力: 許亞、李依佩、梁棨筑、李謙宏、李誠誌)、王昱翔、康雅筑、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所(黃琬雯助理教授 & 學生劉美鈴、黃文俊、程家倩、吳宗益、裘宜榛、南宇恬、塗景昱、林子洺)

|作者

願拋出去的石子,能為平靜的海激起漣漪。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