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訊

【2022新北濕地藝術季】分享會四:人與自然的關係,看見並跨越界線(藝術家 / 吳有容、彭筱茵)

文 / 李宜蓁,2022.02.11 攝影 / 張懿文

|人即自然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代表彭筱茵,一開始即直言其團隊長達12年進行戶外劇場表演,對戶外演出並不陌生,但卻是第一次在臺灣的人工濕地演出,所以在編排動作前的濕地工作坊對她啟發許多,「我先是要尋找身體的感覺,而不是直接開始編動作、劇情,」彭筱茵說明其不停思考藝術表演能對環境教育有什麼貢獻,對這次藝術季表演也表現出強烈的企圖心,她說:「舞蹈演出錯過了就無法再現,⋯⋯而舞蹈表演到底在自然環境、或在這河濱裡能起到什麼作用?」或許每個人都能從其表演中,得到不同的答案。
彭筱茵說:「這次演出除了呈現人在土地上的動態風景,也想進一步以不同的呈現方式跟觀眾分享人工濕地的功能。」她自言這是很「硬」的知識轉換,但她隨即堅定表示這就是她也想叩問跟實踐的:表演藝術能帶來什麼?
「人不只是自然一部份,就是自然。」
彭筱茵表示經過工作坊後,將濕地的特性及樣態提煉初四個動詞:沉澱、過濾、吸附、平衡。舞蹈表演也以這四個詞為概念出發,讓表演者能模擬自然、成為自然。而現場也有觀眾提問,團隊在國外的自然濕地表演和這次有什麼差異?彭筱茵笑說國外的濕地「大得嚇人」,但也因此濕地容易成為舞者背景的一部份,但卻無法讓觀者融入其中,相反地這次在新海濕地演出,觀眾即是站在濕地環境內部,更能去感受人與自然的同在。
彭筱茵分享創作理念
《與濕地共舞》演出照片

|界線與界限

擅長纖維材質編織的臉頰緊貼地球團隊吳有容,這次作品名稱《邊界之外》,即點出創作團隊想表現的概念:界線,作品範圍更是這次藝術季中最廣的一件,參觀者可以從新月橋引道上的水泥牆及看見草編繩索,再一路延伸至濕地內, 穿越土壤到達水中的一組作品。

吳有容說這件作品是「從城市出發,經過土到達水的線性想像」。
吳有容回憶到先前隨景澤團隊進入濕地的經驗,她說她在越往濕地靠近時,聽覺從「車聲變成鳥鳴」,突然意識到正橫越城市與野外轉換的交界點,而穿上青蛙裝,從土讓上進入濕地水中 ,又是另一個界線,也讓她有了這件作品的靈感。
「河堤外圍的人工濕地,作為城市與自然的過渡,背負著淨化水質的使命,亦是人類『集體排泄』的最後一道防線」作品簡介的官網上如此描述著,但現場不同於「最後一道防線」的悲觀,現場吳有容仍表示希望藉由作品的「延續性」,讓民眾能夠看見界線,再跨越有形的界線,走入自然並認識自然其實不遠,而是一直在我們周圍。
吳有容分享創作理念

|不斷地向自然學習

吳有容分享時也多次提及作品使用的材料,為現地的水生植物「香蒲草」,香蒲草是一種生命力強勁的植物,也可以淨化水質,但她表示雖然工作坊一開始時她就看到這種植物了,但並沒未多加注意,因為「一編就斷」,直到發現將香蒲草曬乾後再泡水後編織,其韌性相當強悍,吳有容說真的是上了一課。

吳思儒表示,植物被轉換利用的過程,是重新去了解自然的方法,「我們都是不斷地跟自然學習,其實現在污水處理的模式其實就是仿自然。」他說。彭筱茵也認同地表示,當她在找尋表演使用的植物時,會發現植物「裡面的構造充滿智慧」。

「世界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老話跟自然皆同,唯有實際體驗後才能確知。

|活動資訊

名稱|新北濕地藝術季
時間|2022/01/08(六)-02/09(三)
地點|新月橋板橋端 (新海二期人工濕地)
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
執行單位|景澤創意有限公司
策展人|吳思儒
藝術家(依節目單介紹順序)|
臉頰緊貼地球(吳有容&林詩樺)、李蕢至 & Lua Rivera、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彭筱茵、陳冠蓉(協力: 許亞、李依佩、梁棨筑、李謙宏、李誠誌)、王昱翔、康雅筑、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所(黃琬雯助理教授 & 學生劉美鈴、黃文俊、程家倩、吳宗益、裘宜榛、南宇恬、塗景昱、林子洺)

|作者

關心人、關心環境,嘗試以文字記錄生命歷程,近期目標是吃得健康!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