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生態筆記

【臺灣鳥新聞EP12】隱居水田的董雞

文 / 李宗錡,2022.08.09   插圖 / 葉念如

|董雞出沒

臺南將軍區出現了稀有的夏候鳥董雞,許多鳥友趨之若鶩的前往朝聖,恰好適逢農地整地的時節,對此保育團體建議將軍區公所,向農民宣導暫緩整地,留予董雞一片幽靜所在。

董雞出現的消息,給我一種神奇寶貝中神獸出沒的既視感,常看到家附近的大叔大嬸們著魔似的群聚在手機定位中的虛擬據點,不同的是此次出現的是真實存在的董雞,群聚的則是愛鳥成癡的賞鳥者們,比起真實付出獲得虛擬反饋,還是偏愛真實的五官感受。

董雞是秧雞科的鳥類,卻有著一般秧雞科三倍大的身型,秧雞科普遍生性低調,行蹤詭秘,鮮少出現在人們的眼前,臺灣大部分發現董雞的紀錄都在南部以及宜蘭,此次駐足臺南的董雞,是為了繁殖下一代而來臺的夏候鳥,因此保育團體才會呼籲農民暫延修整農地,好讓董雞有隱蔽處順利產卵育兒。

其實在臺灣還是農業社會時,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知道董雞的存在,「董雞」的命名由來更是取其低沉的鳴叫聲「董~董~」而來,因為出沒的地點在水田或溼地,農民常戲稱其為「田董」,個人認為外型上的確也是相當霸氣,以雞的外型展露出鷹的姿態。

|稻穀與鳥兒

董雞出沒的地理環境,以臺灣而言並不少,卻始終罕見其蹤影,有些人會從董雞的食性著手觀察,董雞生活在田邊,主要吃些稻穀等植物,不免讓人想到有些農民為了保護作物不被鳥類啃食,大量使用農藥,甚至毒殺鳥類,過往的經驗歷歷在目,2013年,數千隻鳥類暴斃在紅豆田中,進一步造成頂級獵食者黑鳶大量死亡,全因為在稻田收成後轉作紅豆前,用劇毒農藥加保扶拌在稻穀中,投放給時常啃食稻穀的生物們;2016年,臺南市水雉生態教育園區的工作人員發現,附近菱角田收成後欲改作稻穀,為了避免稻作被啃食,或是以劇毒農藥浸泡種子,或是投放毒餌,造成園區內保育鳥類水雉及彩鷸死亡。

這些慘痛的過去不免讓人臆測董雞是否也是受害者之一,但也僅能提出假設,因為董雞隱蔽得甚至連被毒殺的紀錄都相當少見,從人為毒害的角度切入,較難找到董雞受毒殺的直接證據。

|宜蘭田董米

隨著這幾年保育意識的提倡,許多人從各地紛紛響應,推行環境教育,改變農民既有的觀念,以相對友善的防治方式取代毒殺,鳥類毒殺的事件已普遍受到抑止,對於董雞以及其他水鳥而言,毒殺的威脅,遠不如土地開發所造成的棲地破壞來得嚴重,宜蘭的生態農產品牌「新南田董米」,正是以董雞當作宣傳IP,致力於從生態與農業中取得兩好的平衡。

董雞在臺灣北部的聚落,以宜蘭新南村尤多且較為穩定,田董米的創辦人林哲安希望能引導農使用自然農法耕作,不施加化肥以及農藥,讓董雞在宜蘭的棲地能盡所能的保持完整,農民亦能夠進行賴以維生的工作,這同時意味著需花上較多的成本,讓許多農民望之卻步,筆者認為為環境保育盡心盡力不僅是農民的責任,農民身先士卒的同時,我們在消費選擇上支持他們,形成一個友善的循環,亦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力量。

除了農作方式,土地使用的方式也是許多學者顧慮的隱憂,近年來宜蘭觀光發展迅速,許多人在宜蘭「種房子」,以農舍為名、別墅為實的房子在廣大的水田間紛紛發芽,民宿、炒房等用途讓水田不生米生金,此處不深究其中牽扯的利益關係,就吳思儒老師的觀察,臺灣人口密集且集中,通常都有統一的汙廢水處理系統,這些農舍從各家的水田中長大,什麼時候長出來還不一定,難以檢核汙廢水的排放,現今水質雖沒有受到影響,但是這項隱憂是不容忽視的,試想若汙廢水的排放出現問題,面臨衝擊的仍是董雞等一眾水鳥,人與土地的互動上,生態的平衡是須時時謹慎注意的一塊。

|收聽平台

|作者

臺灣鳥新聞

臺灣鳥新聞為分享臺灣鳥類相關新聞、趣聞的頻道,從日常新聞到阿鳥們的歷史、特徵、習性或相關文化,一起和我們漫遊包羅萬象的鳥世界吧!

|撰稿人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盡一份心。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