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與黑暗相遇:古蹟該不該在夜間打燈?

每年三月最後一個週六晚間八點三十分至九點三十分,為世界性的「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藉此呼籲在全球氣候緊急下,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與責任。荒野保護協會自2010年起便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主辦在臺的關燈活動。今年響應的關燈建築標的,串聯了臺北北門廣場周遭歷史建物,包含臺北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 貳月. 實際參與-項環境倡議行動

圖/蕭伊彣繪製 最近爭議得熱火朝天的大潭藻礁議題,你參與了嗎?濕地保育、綠電、空汙、減塑、海廢,每一項都是與你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沉默,等於拱手讓他人替你表達意見。除了理解、轉發議題資訊,你知道你能做的其實更多。 我們可以: · 認養一座森林:以信託方式認養一座富有生機的土地,讓它長長久久不因所有人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改變,從主動理解開始

渡過震盪的庚子年,疫情危機,讓更多人正視我們和自然關係的嚴重失衡,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已從健康、棲地、糧食、用水等全方面影響這個星球上所有生靈。扭轉氣候危機的行動像理財對於某些人來說ㄧ樣,讓人腦後隱隱作痛不想面對,但事實是,我們應該要馬上、現在就開始,做個人與組織能進行的所有行動。

臺灣在地啤酒史:從公賣到百花初放

|臺灣人的第一口啤酒,是馬尿還是藥?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便有進口啤酒的紀錄。日本時代,喝啤酒的習慣逐漸在臺灣普及,許多日本進口啤酒也隨之引進。當市場需求增多,政府便有了興建啤酒廠的念頭。1919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1975 年改為建國啤酒廠,即今台北啤酒工場)成立,是當時第一也是唯一的啤 […]

了解後,你就會有保護「她」的衝動——專訪海湧工作室,重建人與海的友善關係

淨灘對於海湧工作室而言是不能停下來的志業。圖/海湧工作室提供。 文/編輯部,2020.12.08 致力推廣海洋廢棄物議題、海洋保育的「海湧工作室」,在臺灣各處淨灘、辦講座、走訪焚化爐,甚至到國外旅遊時亦觀察垃圾處理方式。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和郭芙在訪談時笑稱,他們做著無上下班的血汗工作。原諧音海浪的海 […]

【臺北的水】臺北如何變身不夜城?從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說起

在電燈傳入臺灣以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頂多秉燭夜遊,為單調生活點燃一些趣味,並非能在夜晚進行各種日常活動。那麼,臺灣第一盞電燈是何時出現的呢? 1888年,在清末劉銘傳新政下,臺北東門裝設由燃煤發電機帶動的電燈,但持續時間很短,1891年就被接任的巡撫取消。到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總督官邸、臺北 […]

讓重複使用取代拋棄 青瓢環保餐具租賃的創業之路

鄭文普(中)與林志龍(右)共同創辦青瓢,四年來逐漸改變台灣大型活動一次性容器的使用樣貌。圖/蘇雯祺攝。 編註:此文為本站於2019年初時訪問青瓢的紀錄,如今將近兩年過去了,隨著民間和政府推動減塑和限塑的政策,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有越來越多循環食器廠商加入市場,使用環保餐具的綠色外送、網購包材循環利用 […]

鐵道、倉庫、啤酒廠:鐵道沿線產業記憶

百年前,一條縱貫鐵道切穿北臺灣核心區域,沿途各家工廠機械聲此起彼落,以勞力汗水打造今日臺北。這些鐵道沿線產業的記憶,是如何日漸消失?又該以什麼模樣被重新想起? |依附鐵道誕生的殖民產業 今日竹南到基隆的臺鐵縱貫線北段,起源於1890年代,歷經清代巡撫起手建置和日本總督府修建,其中基隆到臺北新線在18 […]

返鄉創業、投入藍染工藝技術,劉永豐:要讓大家對三峽感到驕傲!

三峽佔地廣闊,九成以上是丘陵地,環境潮濕、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藍染的原料「馬藍」,產量豐足,染布業曾在此有過輝煌的過去,但隨著時代演進,這個產業逐漸式微。直到一九九〇年代,三峽老街保存運動興起,在文資保存與社區營造觀念提升的同時,居民們也開始探尋藍染業與三峽發展的歷史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