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議題

【顧盼三峽河】對三峽感到驕傲!劉永豐返鄉投入藍染工藝

青出於藍染工坊-三峽藍染遊客服務中心的店長劉永豐。圖/邱家琳攝、簡翊真修。

三峽佔地廣闊,九成以上是丘陵地,環境潮濕、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藍染的原料「大菁」,產量豐足,染布業曾在此有過輝煌的過去,但隨著時代演進,這個產業逐漸式微。直到1990年代,三峽老街保存運動興起,在文資保存與社區營造觀念提升的同時,居民們也探尋藍染業與三峽發展的歷史脈絡。

在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支持下,時任研究員的馬芬妹到田野踏查,了解大菁種植特性,並指導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成員學習藍染的工法、工序,希望復興失傳近七十年的技藝。如今,藍染再次成為三峽的代名詞,也吸引許多年輕子弟返鄉投入學藝,三峽藍染遊客服務中心的店長劉永豐就是其中之一。

劉永豐從小熱愛繪畫,本想走上美術之路,但作為長子長孫的他,在家人期待之下,選擇就讀輔大護理系。護理系的課程看似與藝術完全無關,但他在實習期間,跟病患大量交談、溝通,從中發現自己喜歡與人對話,便報名應徵鶯歌陶瓷博物館的志工。繞了個彎再次接觸藝術,而這一當就是20多年。

從護理系畢業後,他沒有跟隨同儕的腳步到醫院工作,反而去夏普公司應徵業務,專售投影機,憑藉優秀的表達能力,幾年後就晉升為產品經理。業績不錯、有固定客人的他,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決定回故鄉成立公司。當老闆後,休息時間較為充裕,他便抽空到三鶯社大上課,重新認識三峽的人文歷史,並接觸藍染。

「我們那個年代對自己的家鄉不太了解,功課唸得好的人幾乎都往外跑,沒人願意留在家鄉工作。」劉永豐表示,他到社大上課後,才發現三峽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有全台灣最長的人力輕便車、最早的農業組織,藍染技術也不輸給國外。

三峽藍染遊客服務中心的DIY體驗區。圖/邱家琳攝、簡翊真修。
不只能體驗,還可以把現成藍染製品買回家。圖/邱家琳攝、簡翊真修。

|寫計畫承租服務中心 提供藍染體驗

在社大課堂結束後,劉永豐私底下也會查找許多史料、做功課,研究越深,心裡就越是感到驕傲,也慢慢萌生了一份責任感,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三峽與藍染。2015年,這次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寫計畫承租三峽藍染遊客服務中心,提供民眾體驗藍染技藝的服務,並介紹染布產業發展與三峽歷史文化。

對劉永豐來說,讓遊客對藍染留下美好回憶,很有成就感。他感性說道:「有次,三峽祖師廟前舉辦活動,主持人邀請遊客上台分享,對三峽最有印象的是什麼,這名遊客回答是來這裡體驗藍染。我聽了之後,覺得再怎麼辛苦都很值得。」

隨著國內外遊客人數逐漸成長,他於2017年放棄原本公司的主業,全心全意投入藍染。去年,超過四千人前來店內體驗藍染,今年雖受疫情影響,但也已經累積四千多人,他預計年底可突破七千人。

藍染專用的染缸。圖/邱家琳攝、簡翊真修。

問及家人現在的反應,劉永豐表示,後來證明這是正確的,收入不見得比以前少,至少比一般上班族薪水好太多,有自己的時間,做的又是有意義的事。家人現在也支持自己,店裡的老師是他的媽媽與阿姨,她們受到遊客的肯定,覺得很有成就感、心滿意足。

「就算家人反對,我想做的就一定要做。」劉永豐笑說,他的個性是很道地的泉州人,泉州人很團結、個性很強,當客家人、漳州人來這裡,發生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但都把他們趕跑,所以三峽幾乎是泉州人的天下。

劉永豐介紹店內景觀與藍染知識。圖/邱家琳攝、簡翊真修。

|種植大菁好處多 兼顧經濟發展與友善環境

在三峽藍染復興的過程中,劉永豐算是較晚起步、相對年輕的一代,常思考如何做點不一樣的事情,也因此留意到種植原物料、輔導農民契作與打造品牌的重要性。五年前,他開始在三峽山區種植大菁,第一年的採收量僅百公斤多,之後每年翻倍成長,預計今年可達三千公斤。

近年來,劉永豐把心力放在種植大菁上,背後是有原因的。他曾有機會接獲國內百貨公司的訂單,卻苦於原料量不足,最終無法承接這一千條藍染圍巾的製作,但他沒有就此放棄將藍染產業化的夢想,常邀請服裝設計師們免費前來體驗藍染。

他期許未來能找到有意願的設計師合作,從染布、打版到裁縫,把衣服、包包的細節做好,進而有機會量產,甚至打造品牌銷往國外,特別是喜愛天然染的日本。他說:「我希望藍染未來不只是體驗經濟,原料與品牌都可以銷售,是有制度與規模的產業。」

俗稱「大菁」的馬藍。圖/邱家琳攝、簡翊真修。

由經濟成長與友善環境的角度看來,藍染仍具有競爭力。化學染料快速方便、節省人力成本,卻對環境與生態造成莫大的破壞,加上全球吹起「快時尚」的風潮,導致衣物生產過剩,雖然藍染耗工費時,但製作流程相對環保許多。

三峽沒有大型工廠進駐,污染較少,在山區能看見大冠鷲、台灣藍雀、螢火蟲等生物,但也代表當地工作機會較少,藍染是個可發展的產業,在保護環境的同時,也能透過種植大菁銷售、成立品牌帶動經濟。對此,劉永豐指出,台北的消費力很高,從台北開車半小時就能抵達三峽,其實有很多潛在的客源。

再加上,大菁的根部能作為中藥材服用,也就是清熱解毒的「板藍根」,隨著疫情的影響,需求量與價格逐漸增長。今年,劉永豐向林務局建議,將馬藍納為林下經濟的作物,讓當地林農可以種植,在短期內獲得收入,同時增加藍染原料的產量,彼此互惠共好。

三峽藍染遊客服務中心推出各種藍染商品。圖/邱家琳攝。

「鶯歌有陶瓷博物館,三峽藍染也有潛力做一個博物館。」劉永豐表示,若規劃專門教室來開課,民眾不用每次都做最簡單的紮染,還能體驗縫染、蠟染、絞染等進階技法,變成一個產業來做後,可以有更多發展的空間,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投入。

回顧這五年的創業歷程,他感性說道,一個公司要有理念,才能保持熱情,長久做下去。他也期許藍染產業能永續發展、人與自然能和諧共處,自己會盡可能為小朋友講解天然染的特點,在他們心裡播下種子,待長大成人、經濟能力許可後,做到友善環境的消費。

|作者

來自台南的八年級生,畢業後誤打誤撞進入媒體,致力撰寫有溫度的報導,相信「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發表日期:2020.11.2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