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專欄

【域見・時光專欄】小鎮醫院在新店——陳外科醫院的故事

文 / 何雨潔2022.09   潤稿 / 李宗錡2023.02 照片/陳國超提供

本實習計畫由長期關注人與環境關係的「景澤創意」以及關注環境與人文的議題交流平臺「大浪聚」共同辦理。期盼整合科學與媒體,透過跨領域合作,以多元方式(如:短文、專文報導、Podcast、影片……等),宣傳及推廣相關議題,提升一般大眾環境知識並能夠加以重視。

伴隨時代需求存在的陳外科醫院,卸下任務後的下一步…

|新店礦工的守護者

據《新店市志》記錄,早期醫療資源和交通運輸尚未普及之際,民眾主要仰賴「寄藥包」的簡便醫療服務,由銷售員向藥廠批發成藥,並定期至各家戶投放藥包,再依照實際使用數量來結帳與補貨。直到西醫觀念深植,加上藥房林立,寄藥包逐漸走入歷史,人們改以向藥房直接拿藥,但醫院仍屬於較高級的治療服務,除非遇到重大傷病,才會選擇前往醫院就診。

煤礦業為舊時新店地區重要產業之一,由於薪資較其他工作來得高,因此吸引不少新店居民從事該行業,然而高薪資背後伴隨著高風險,礦坑傷亡事件頻傳。和美煤礦經營者林秀卿與妻子林蔡美玉認為新店地區礦工醫療資源匱乏,因此決定興建醫院——陳外科醫院,並由他們的女婿陳昌梯醫師負責醫療服務,遂陳外科醫院於民國47年4月11日正式開業。

陳外科醫院設立於廣明街(今為光明街),其地理位置良好,不僅鄰近碧潭河畔和萬新鐵路新店站,在當時醫院對面還設有公路局新店站,可說是水運、鐵路與公路的重要節點。因此服務範圍擴及新店溪流域,包括新店、烏來與坪林等地區,不僅佔據當時新店溪流域的醫療中心地位,更是見證了新店地區發展的重要角色。

據陳國超先生所述,新店地區有許多礦坑,其中包括他的外公所經營之事業——和美煤礦,這
些礦坑的工人們都會前往陳外科醫院就醫,這些新店礦工是創立初期的主要服務對象與收入來源,也因此讓陳外科醫院較其他醫院的生產力來得高。

|多功能小鎮醫院

陳外科醫院的治療範圍十分廣泛,包括胸腔、腸胃到骨科等礦工在礦場長期工作可能產生的傷病,時有充當急診室之用。公保、勞保設立之後,一般民眾得以負擔過往認知中高額的醫療費用,因此有些民眾一旦心理上覺得自己身體出問題,也會到陳外科就醫。不過,由於舊時技術與器材限制,無法執行微型手術,仍以大型緊急手術為主,陳外科醫院的首要目標在於讓患者能夠活下來,進而追求回歸正常生活。

有俗諺『死馬當活馬醫』,陳國超先生玩笑似的說道:「死人也得當活人醫」陳外科醫院作為新店的小鎮醫院,除了提供專科醫療服務,也會配合警方與法院調查,作為義務法醫開立死亡證明及驗屍,從碧潭溺斃事件乃至刑事案件,都是由陳昌梯醫師負責,較為人知的是「屈尺分屍案」。

除了充當急診室、臨時法醫,陳外科醫院還有其他身分,就是早期新店地區的活動中心,當時醫衛觀念要求較低,病人只要有個地方可以治病休息即可,不會要求太多,醫院同時也扮演了地方的資訊交流中心,將公共電話及電視提供給住院病人與民眾使用,小鎮醫院的功能可謂相當多元,可見陳外科醫院與當地居民的緊密關係。

|新店醫療重心轉移,陳外科何去何從?

民國50年代北宜路、新烏路、安和路等公路陸續完工,而新店的煤礦產業也因成本提高而逐漸沒落,再加上民國57年新店第一座現代化醫院——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開幕,使得陳外科醫院既有功能消失,從專科診所逐漸轉為一般性診所,並停止住院服務。

民國84年健保開辦後,民眾無需顧慮轉診費用,且交通運輸發達,人們可以更輕易前往市區的大型醫院,因此地區醫院看診需求減少,陳外科醫院因而歇業,陳昌梯醫師也順勢退休,經陳家人整理,共累積將近二十萬個病歷號,開刀房完成超過一萬五千臺手術。

陳外科醫院歇業以來,陳家雖無繼續使用一樓醫院空間,卻也完整保存醫院建築及器物,甚至成為戲劇《華燈初上》的取景地之一。陳國超認為,為了順應當時的社會需求,陳外科醫院因此誕生,然而失去既有的醫療功能以後,是否存在著能夠被保存下來的價值?因此他期望陳外科醫院能夠成為時代的節點,引領大家回溯新店地區的發展脈絡,去看當時的人們如何生活,讓更多人深入了解新店在地人文歷史與環境價值。

|參考資料

臺北縣新店市公所。(民95)。新店市志。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取自 https://tm.ncl.edu.tw/(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臺北縣新店市公所。(民99)。增修新店市志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系統, 取自 https://tm.ncl.edu.tw/(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陳國超(民102年9月)。台北縣第一家外科專科醫院陳外科醫院陳昌梯醫師。新北市醫誌,20,24-25。http://www.ntcma.org.tw/

林少雯(民98年3月5日)。【圖畫民俗】掛在牆上的藥包。人間福報。https://www.merit-times.com/

圖文不符(民108年7月21日)。【圖輯】賣藥賣到心坎裡,懷舊年代的藥品宅急便──寄藥包仔。關鍵評論網。https://www.thenewslens.com/

郭麗娟(民95年6月)。全民記憶的年代──寄藥包。台灣光華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

王明鉅(民103年5月2日)。讓分級制度崩潰的全民健保。早安健康。https://www.edh.tw/

|作者

關心人與環境的互動,著迷於地方的歷史軌跡,期許成為一名地理學家。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進一份心。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