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域見 流域時空之旅 ​

撰稿/周景嵐,攝影/景澤創意團隊

編輯/景澤創意團隊,日期/2023.09

溯源—河流與社會

河流之於人類,是一個默默支撐的力量,它源源不絕地為文明發展提供了一種內在鼓勵與外在支持。人類文明由河流發展起,早期社會的生活是親水的、人類的居住地必須依傍河流才能生存發展,飲水、衛生、運輸,甚至社會互動的進行都需倚著流域進行。而後工業逐漸發展,人類可以住在離水源較遠的地方,但工業的發展也是由水而來的,哪怕是現在,我們仍在依賴著河流對於水力發電、水庫蓄水等的默默支持。

記憶—生活在河邊

除了發展史上的外在支持,歷史文本與圖像上的創作也能看見河流給予人類的內在鼓勵。無論是站在河邊望遠、坐在河邊寫生,河畔都自然成為了一個情感鬆弛、創作的發源之地。不只如此,河流提供的外在支持建構了許多人的記憶脈絡,成為一個記憶主幹,承載了人們一生的記憶。因此,從這些藝術創作中我們得以一窺發展過程中流域沿岸的生活型態變化,也能從中品出一些藏於作品裡,創作者自身的河流情感。

匯流—印象與轉變

本件作品以淡水河流域為主脈,匯流「觀音山」、「淡水河」、「臺北橋」、「基隆河」、「三峽河」五大子題,盼能藉由流域印象呈現臺北盆地的先民記憶與發展史。五大子題中選錄的內容由帶領臺灣美術走向現代化的石川欽一郎及其學生李石樵、李梅樹、李澤藩、陳澄波、陳植棋的畫作組成。

被譽為「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開創者」的石川欽一郎先生於1907年到臺北師範學校教書,在臺期間培育了無數後來在臺灣畫壇赫赫有名的畫家,更促成總督府舉辦官方美展,實質帶動了臺灣美術界的發展。其印象派的寫實畫風,以及強調地方寫生的精神,也在其個人畫作與學生作品中展現。因此本作品選錄其與學生的畫作,希望藉由畫作中的真實色彩印象,以及東西方風格結合等新式畫風的展示,讓觀眾在觀賞時除了看見時空背景下流域周遭景物與生活型態的快速轉變,也能認識不同藝術家眼中的流域印象,更帶起關於自然河川與人類文明互動可能的思考。

再現—現代的呈現

本件作品的呈現,策展團隊特別與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李石樵美術館、財團法人李梅樹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李澤藩紀念藝術教育基金會、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順益臺灣美術館,以及臺北市立美術館等典藏單位取得畫作的數位授權,並以「燈箱」的形式進行再製。透過燈光,除了能夠清楚觀察到水彩、油畫等不同媒材的筆觸,在夜間也有不同的氛圍效果!

燈箱夜景

|參考資料

  • 黃冬富,「臺灣早期書畫藏品策展研究計畫藝文勞務採購案」,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
  • 順益臺灣美術館,典藏藝術家:石川欽一郎 
  • 賴怡璇:⟨記憶與認同:論當代散文中的河流書寫⟩,⟪東吳中文研究集刊⟫,第23期,2017年9月,頁168-180。

|作者

周景嵐(景澤創意x大浪聚 夏季實習計畫)

喜歡聽故事,也喜歡說故事,現在練習寫故事。

|編輯

景澤創意團隊

一個以「人」與「環境」為思考核心的創意團隊。由社區營造、環境規劃、環境教育、社會工作、藝術創作、視覺設計等專業成員組成,期盼透過跨領域結合,提出當代城市生活的新觀點。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