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北濕地藝術季:川流堆疊​​

今年,將回到城市聚落發展的起點,河流一直承載著我們的記憶,並在這時間與空間的堆疊,維持著人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如同人工濕地淨化污水與支持生態的作用,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與環境和平共存。

回到城市還未建立的時期,河流是自然擺盪的,河流周圍低窪地區,因河流的漫淹,形成濕地。最早人類生活與河川有密切關係,包括取水飲用、洗衣、洗澡、引水灌溉,載運貨物與人等,這些生活用水直接排回河川,河川的自淨能力能將水質淨化,人類文明也自此發展。

現代,為了因應人類大量的生活污水,新北市政府於大漢溪旁建置了人工濕地,除了淨化外也支持了許多生物生存,人們發現濕地的價值。我們也思索如何透過各種方式,將人們帶回到河濱,重新思索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河流的關係。找尋河流沿岸的發展脈絡與故事,將這些情感與記憶轉化為我們對於環境的關懷。

新北濕地藝術季跨域對談系列講座第三場,邀請到台北國際藝術村李曉雯總監,分享自身參與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透過藝術參與帶領地方探討環境永續的經驗,進而討論人與環境的關係如何產生轉變,思考環境教育的更多可能。

新北濕地藝術季跨域對談系列講座第二場,邀請到「舞蹈生態系」藝術總監彭筱茵,與觀眾分享她以身體與濕地對話,用心感受濕地之美的經驗。因為從小熱愛自然與舞蹈,喜歡和不同的人與萬物共舞,大學從農藝系畢業後,彭筱茵便踏上了舞蹈創作之路。

新北濕地藝術季跨域對談系列講座第一場,邀請「枋橋文化協會」理事長莊文毅與觀眾分享,一次海外出差的經驗如何影響、啟發他走上尋根溯源之路,注意到家鄉板橋那條早已被世人遺忘的母親河——湳仔溪。過程中也聚集了一群希望透過文史教育,替人們找回對家鄉土地的共同記憶,推動土地關懷行動的有志之士,促成「枋橋文化協會」的成立。

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代表彭筱茵,一開始即直言其團隊長達12年進行戶外劇場表演,對戶外演出並不陌生,但卻是第一次在臺灣的人工濕地演出,所以在編排動作前的濕地工作坊對她啟發許多,「我先是要尋找身體的感覺,而不是直接開始編動作、劇情,」彭筱茵說明其不停思考藝術表演能對環境教育有什麼貢獻,對這次藝術季表演也表現出強烈的企圖心,她說:「舞蹈演出錯過了就無法再現,⋯⋯而舞蹈表演到底在自然環境、或在這河濱裡能起到什麼作用?」或許每個人都能從其表演中,得到不同的答案。

你知道河畔的植物觸感如何?水裡的昆蟲長的如何?水的本質測驗起來又是如何嗎?這天,我們隨著策展人吳思儒及景澤團隊專業的環境專員,在新北大漢溪人工濕地一同體驗了環境觀察與檢測的實作工作坊。

新北濕地藝術季周末活動藉著與藝術家對談,讓民眾能更加了解作品理念,以及作品與環境的關聯性。本次藝術季除了展覽外,也有豐富多元的市集、DIY工作坊及音樂表演,讓民眾親近自然同時,能夠享受有趣的休閒時光。新北濕地藝術季參展藝術家多分享在創作前,實際由景澤創意團隊帶領進入濕地的認知轉換,以及對於作品的影響,並分享他們如何受到環境及經驗的啟發。

2022年新北濕地藝術季「川流堆疊」於1月8日盛大開幕,14件作品布置在依傍大漢溪旁的新海二期人工濕地,本次參與的藝術家在經過景澤創意團隊所帶領參與的濕地工作坊後,將對濕地環境的認識及心得反芻、轉換成藝術作品,期許民眾透過欣賞反思環境議題。於開幕日此周末二日也邀請到參展藝術家透過分享會,藉由問答的方式分享藝術家們在參加完工作坊後對創作的啟發,以及創作想傳達的觀點。現場也開放民眾提問,讓藝術不再限於文字介紹,而是能夠在創作現場與創作者討論,落實人與環境與藝術的聯繫。  

當講究科學的環境研究遇上注重感知的藝術要如何取得平衡?藝術家與研究者如何互相合作讓議題能夠走入大眾視野?自2017年首度舉辦「新北濕地藝術季」即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此藝術季由長期關心環境教育並致力於濕地保護的景澤創意有限公司與新北市政府高灘地工程管理處共同舉辦,透過展示自然藝術作品、市集、展演等形式,帶領民眾藉由跨領域的活動走入淡水河三大支流大漢溪濕地,民眾可認識大漢溪如何從垃圾山整治成現在的模樣、探索濕地的生態多樣性,進而將濕地納入生活範圍與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