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域見・走讀專欄】新店碧潭

編輯/林元劭 2023.05 照片/李偉聖

|【新有鄰溪】新店文史知多少?走讀帶你進入時光隧道。

新店位於臺北盆地南邊,是新北市人口的第五大區,人們對它的印象不妨是碧潭、新店老街、和美山步道等等,不過,你對於新店溪的認知到哪裡呢?身為雙北地區人民不能只有認識表面的它!這次大浪聚邀請到資歷背景豐富的顏文魁講師,將為我們一一解說新店流域的發展史。

|光明街早期之蓬勃

從新店捷運站一出來,顏文魁講師正在與參與者說明當日走讀流程,解說完畢後即前往第一站-光明街。

講師分享,早期光明街為新店重要街道之一,當時萬新鐵路的新店停靠站就是位於光明街上(目前捷運公館站到新店站為萬新鐵路部分原路線),人們會從光明街一路逛到新店街,因此促進當地經濟,使街道越來越熱鬧,隨著當地產業發展熱絡,新店溪中下游開始有船隻運行、吊橋興建、水圳灌溉等活動。

「新店」而後「光明」,從名詞解讀上就讓人覺得充滿希望,搭配講師活靈活現的說明,彷彿這段歷史就在我們的眼前上演。

|瑠公圳興起與沒落

從光明街折返至新店捷運站,即可看見公車站的後面寫著大大的「BI TAN」,在經過一階又一階的樓梯後,講師開始為我們介紹「瑠公圳紀念碑」。

瑠公圳為早期大臺北地區龐大的水圳系統,是郭錫瑠先生到臺北開墾,為了要灌溉農田於1940年打通。其中,最多人提出的疑問是:「瑠公圳紀念碑位於新店,那臺大的瑠公圳又是什麼呢?」講師在這次的走讀活動釐清,「臺大的瑠公圳並非完全正確的位置,它只是一小部分的支線。」

紀念碑前面有水門,此門為早期灌溉使用的正式水門,後來因水位下降又多出了一個「偽水門」(紀念碑正下方位置的水門,為非正式水門),為何水位會下降呢?講師為大家解說以下各種原因:為灌溉農田挖掘的瑠公圳及引流渠道、1940年代開始,因台北產業結構改變,農田逐漸改為建地,導致抽水機不再使用、做為臺北都會區長期水源而興建的翡翠水庫等等。

繼續前往瑠公圳親水步道,印入眼簾的是乾淨的水質、寧靜的住宅區、美觀的植物造景,但以前的它並非為此模樣。講師說明:「水位下降以後,瑠公圳曾有段時間為汙水,後來因政府復育計畫才改造成現況。」「但其實汙水只是被藏起來而已,就在現址的正下方。」只能說講師的走讀內容實在是令人震撼之餘,又令人回味無窮。

|碧潭之形成與吊橋功能

許多人都知道碧潭很美,但不知其歷史脈絡,倘若能了解,保證你看見的碧潭又會是新景象。

1767年,因修築永豐圳及瑠公圳而架設竹蛇籠(竹子內裝滿石頭,作為堤防),河水被阻攔導致水位上升,而後形成碧潭。而碧潭吊橋於1937年興建,全長200公尺,早期用於大坪林與安坑之行駛路線。聽到這裡,參與者皆驚呼「在吊橋上開車不會晃嗎?」,而講師也給予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吊橋兩側皆設有立柱,可協調車身平穩度過。」

在重新認識的碧潭的過程中,感覺身心靈也在逐漸被療癒。

|當地的宮廟別有意涵-引水石硿隧道

在宗教文化豐富的臺灣,怎能缺少宮廟的存在呢?這次在新店的走讀活動中,我們參觀了「太平宮」。早期在新店、安坑地區開墾的居民多為漳州人,於是當地居民興建太平宮,並以開漳聖王為主神。

「開天宮」亦為當地代表性宮廟之一,早期郭錫瑠等人拓墾荒地,需引水入渠,因其工程極為艱困,於是在當地興建開天宮(原盤古帝王祠),以盤古大地為主神進行參拜。

此趟旅程有幸進入位於開天宮下方的引水石硿隧道,特別的是,需經過某些當地居民的家才能抵達隧道,隧道內部有許多水痕,看得出歲月的洗滌,「興建時因工程浩大,且時常遭原住民攻擊,導致興建許久才得以完工。」解說的同時,眾人目不轉睛地欣賞著這個神奇的「秘密基地」,畢竟此處並未對外開放,文魁老師的走讀活動真是到處充滿驚喜!

|渡船、爬坡,新店國小之必經路段

和美山前渡船,為周末休閒的好去處,而它在早期擔任重要角色,除了當地煤礦產業興盛,需透過船隻運送貨物以外,亦是新店國小學生每天上下學的交通工具。

「看!這邊還留存著水道的遺跡。」眾人經過一條小巷子,講師示意大家彎下腰,撥開週邊的草叢後,果真可以看到「xx通道」的字樣,也因為時光的推進導致通道前的字已經完全消失,但也不禁令人讚嘆,曾經只是路過的造景,背後竟然藏著如此豐富的歷史,由此可見,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時光倒影、歲月痕跡。

在抵達新店國小前會經歷一段大爬坡,「當時就讀新店國小的學生每天都要經歷兩次渡船、爬坡才能到學校,其中亦包含知名企業家王永慶先生。」原來王永慶先生曾就讀新店國小,言談中大家也領悟到從小就體驗過艱辛的人,將擁有強大的抗壓性,也難怪王永慶能成為如此成功的企業家了。

|流域創生如何在現今社會重見天日?

流域,一直以來對於人類都非常重要,我們的生活處處與水資源脫離不了關係,不論是民生、工業用水、水力發電等,但人們卻逐漸忽略水資源的出處、由來,甚至肆意破壞,「希望能透過走讀活動,用歷史故事讓大家重新認識它,同時找回對水圳、水資源的重視。」

在結束這次的走讀後,不妨試著詢問自己,還有什麼是能為這片土地實際參與行動的事呢?又或者是,當你對人生感到迷茫、疲乏的時候,以接近大自然為出發點,一同加入流域創生之旅,說不定會有令人詫異的新體悟!

|參考文獻

|作者

林元劭

願透過文案的力量推動社會,讓ESG、SDGs、地方創生不再只是憑空想像。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