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是如何發生的?民眾通常對此較為陌生,此處分成三個部分:野鳥相互感染、養殖場集體感染、人為走私買賣三個方向討論,
養殖場
一般認為,養殖場所畜養的家禽普遍基因排序近似、相似度高,人擇的養殖下,篩選出許多肉雞、肉鴨,這些家禽成群被關在相對狹小的籠舍,個體差異小、抵抗力差,一旦感染禽流感,往往整個養殖場甚至整個地區的家禽都遭殃,除了駭人的傳染速度,龐大的數量更可能成為病毒株變異的搖籃,跨物種傳染的危害難以預估,為防止情況越演越烈,養殖場往往只能無差別撲殺,不留給病毒株擴散的機會。
野鳥
野鳥之於病毒,恰似蜜蜂與花的關係,在臺灣,每年都有許多候鳥、過境鳥短暫地停留,一先老師在台北鳥會時期,曾經做過野生鳥類監測,聽來嚴肅且不可怠慢,老師卻笑著說一開始不過是撿撿鳥屎的工作,透過分析糞便中的成分以及採驗鳥類的泄殖腔,找尋病毒傳播的可能途徑,在這之中,發現鴨科鳥類體內可謂「天然保毒」,能夠夾帶更多的病原體細菌,成為台北鳥會監測禽流感的重點對象,在2008-2009年間,曾透過置放衛星發報器,監測小水鴨的遷徙路線,竟然發現從臺灣度冬的鴨群,北返路線與中國鄱陽湖的度冬鴨群北返路線在南韓至西伯利亞的這段路上有高度交會,這代表鴨群可能出現跟錯團、混為一團等一起活動的情況出現,病毒也就能透過此途徑傳遞,就像我們在疫情之下常提到的「群聚感染」,而這些野鳥回到臺灣時,就像蜜蜂散播花粉一般,將這些病毒分送到養殖場,在基因高度相似、抵抗力差的肉雞、肉鴨等禽類之間鼓起一波接一波的瘟疫。
走私
禽流感的傳遞,人類活動中除了貢獻大批沒什麼抵抗力的家禽以外,走私也可能導致疫情爆發,走私販並不會因為某個地區爆發禽流感而停止走私,疫區的鳥類被非法進口到臺灣時,更不可能會進行完整的健康檢查等細項,即便是一隻染疫的進口鳥類,仍會像一滴墨水進到澄淨的水缸一般,快速的暈開、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