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共好專題

【與河共好】邁向流域共學,三峽河在地能量的串聯

作者 / 林司秦、林苡儒、林昕潔,2022.7.28

攝影 / 簡翊真、裘有勳

座落於臺北盆地西南一隅的三峽,由大漢溪的支流三峽河涵蓋全境,因此孕育出獨特的自然地貌、人文歷史與產業結構。隨著工業發展加速,河川遭受廢水與垃圾污染;氣候變遷下極端事件頻率增加,颱風挾帶的洪水掏空路基且直撲堤防,威脅民眾安全。三峽在地面臨水與環境及防洪安全的挑戰,而在生態保育觀念逐漸興起的當代,民眾對於對河川的想像也不僅是水質清澈無臭就好,還希冀擁有更多親近水資源的機會。在環境、安全、景觀和親水之間的取捨,這些都需要多方溝通。

為了串聯在地的流域關注能量,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以下簡稱十河局)繼109年度辦理十河局轄區地方創生推動計畫、110年度舉辦十河局轄區流域環境公私協力輔導計畫之後,今年(111年度)延續在三峽的公私協力平台,藉由願景共學工作坊的形式,採取「高頻度」的參與模式,預計每月定期聚會,不但連結起在地夥伴有興趣的議題及想法,同時透過資訊分享與整合,一步步實踐行動。

第一場三峽河願景共學工作坊於7月23日在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分館舉行,本次參與者包含三峽在地居民及組織團體、社區大學、教師、學生等,關注的議題從在地歷史連結環境與人文、以自然為本的環境議題解方、鳥類生態調查、李梅樹的藝術結合環境教育等,面向非常多元。而在開啟公眾討論前,也以三場主題短講,帶領民眾了解三峽河的工程議題及生態行動。

│三峽河治理計畫與長福橋改建

民國101年蘇拉颱風與104年蘇迪勒颱風造成三峽河周邊聚落淹水的情景,在許多當地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災害記憶。十河局於110年公告第三次修正的三峽河治理計畫,針對部份高風險地區規劃了相應的治理措施。主題分享首先便由景澤創意吳思儒執行長代表,針對三峽河的治理計畫進行相關說明。

在治理計畫中,三峽河上游採取河川管理及土地利用管制,中下游傾向工程面──新建及加高護岸堤防的整治手段。而在秀川河段因緊鄰三峽老街,其治理規劃也備受討論。秀川河段因其位處三峽河的曲流攻擊坡,加上有長福橋、三峽拱橋、三峽大橋等橋梁結構影響通洪,有易淹水風險。十河局規劃加高堤防保護居民,卻引來民眾反映「看不到河川景色、住在堤防後方的房子不通風」等居住問題。目前該地採用折衷機制,使用臨時防汛鋼板兼顧短期防洪及觀光生活,長期執行方案仍有待討論。

三峽河秀川段治理計畫介紹。圖 / 景澤創意提供。

其中位於三峽清水祖師廟斜前方的長福橋,在過往颱風事件後經過水利單位評估,認為其橋台位處河道和梁底高度不足的問題,會增加在地洪患的風險。近期新北市水利局發起長福橋改建計畫,目前已完成細部工程設計,今年度辦理招標作業,若有廠商得標預計會於年底開始有相關工程啟動。

吳思儒執行長提到,工程設計通常會先製作基礎方案,接著再詢問相關利害關係人,然而設計未必掌握民眾需求,因此未來可以延伸思考如何建立資訊溝通平台,讓民眾意見得以快速提供給工程設計單位,創造「遊憩、景觀、防災」共融的工程。

│三峽河鳥類生態調查

在109年度的三峽河願景工作坊中,在地居民提出希望能夠累積地方生態資料,作為後續環境教育的基礎。過去生態調查大多交由專業人士進行,現今則有人工智慧(AI) 協助辨識不同的生物,然而精確的AI辨識價格昂貴,無法作為長期方案。在公民科學成為未來趨勢的情境下,「如何運用公民的力量整合龐雜的生態資訊」是在地進行調查的挑戰。109年度透過十河局的資源支持,由景澤創意團隊協助進行了志工培訓課程,透過專業老師進行課程,成立工作小組,再分類生態監測項目,特別鎖定三峽河中的鳥類、魚類、水生昆蟲及水質。接著訂定生態監測地點,期望最後將資料轉化運用。至今,三峽河每月鳥類調查仍持續進行。

吳思儒執行長分享,生態監測過程中發現三峽河附近約有30-40種鳥類,生態監測相關量化資料能夠提供給施工單位參考,幫助規劃施工時間避開鳥類繁殖期,抑或作為志工導覽、環境教育素材,同時讓民眾思考鳥類生物的多樣性如何與三峽人文歷史共存。

在地公民科學行動─鳥類調查成果分享。圖 / 景澤創意提供。

│三峽河尋鳥趣-關於三峽河的生態與藝術

最後由成福國小謝主任進行主題分享。謝主任將環境教育融入校園實踐,透過生活化、藝術化的型式包裝鳥類調查。由於任職的國小蘊含豐富生態資源,校園有水生植物、鳥類觀察區域,因此謝主任將公民行動、科學意識融入課程當中,提供充足的單眼相機、平板設備,以培養孩子具有專家視角。於是學校成為生態博物館,有鳥巢、圖鑑資源,也展示孩子的攝影、繪圖作品。孩子從同儕間分享彼此獨特的觀察,了解到生態的多元性,過程中逐漸培養獨立思考與觀察能力。

謝主任也提到,課程也將三峽清水祖師廟附近的鳥類作為教材,連結在地畫家作品,引導學生從作品名稱判斷畫中鳥類,並將相關創作製成延伸文創品及撲克牌教材,也嘗試讓學生當解說員。類似「鳥類美術館」的概念就是為了讓更多人看見三峽豐富的鳥類生態。

成福國小謝主任分享三峽河尋鳥趣課程。圖 / 景澤創意提供。

│流域行動討論與分享

主題分享後,邀請工作坊與會夥伴就自身關注議題、現有資源及預計行動進行各自分享。其中有與會者提到,北大特區和舊三峽地區之間有著隔閡,北大特區給舊三峽人「台北來的知識份子」的印象,或許能夠利用水文化議題連結兩地文化,未來也希望特別關注河川周邊的人文聚落參與。而十河局與會工程員也提到,水利署將持續公布河川情報圖等資料供民眾運用。期望公私之間資源的相互連結。

6

與會民眾分享自身關注的議題、可提供的資源和未來想做的行動。圖 / 景澤創意提供。

工作坊中也有與會者提及,擔心工作坊缺乏居民的聲音,希望未來每月例會能到不同地點舉辦,從多元環境中帶來想法上的刺激。本次活動也討論到未來進行每月一次共學工作坊的規劃建議,從時間、空間、方式、內容等,邀請大家集思廣益。與會者們提到結合河川走讀、現地踏勘與參訪、主題讀書會等形式,促進相關背景認知,進而幫助討論三峽河各支流水系周邊的聚落與水文化,也盼能串連鄰近的新店溪流域進行共學交流,因兩地信仰與文化有共同脈絡可循,可從信仰角度、鄉土教育、水文化,地方創生做議題討論。討論過程中透過各方對話,期許共學工作坊作為一個資訊交流平台,在共創共學過程中激發公民力量,為地方環境做出進一步的實踐行動。

                                       匯集與會者的討論,期許未來逐步實踐行動。圖 / 景澤創意提供。

│作者

努力走出舒適圈,嘗試新事物,喜歡走入山林接觸自然,思考人地互動關係​。

林苡儒

喜歡與人互動,關注土地與文化議題。

林昕潔

藝文愛好者,喜愛展覽與大眾的互動關係,運用文字記錄生活軌跡~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