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生態筆記

【臺灣鳥新聞EP8】熊鷹盜獵的延伸議題|保育的路上,頭目的羽毛看得警察心癢、水鹿在一旁啃食山林

文 / 李宗錡,2022.07.27   攝影 / 李育維

|熊鷹盜獵

今年五月初,屏東破獲一起山區盜獵事件,盜獵者使用捕獸夾非法獵捕熊鷹……這樣的新聞報導在保育觀念漸趨普及的臺灣出現,想必有許多人嗤之以鼻,甚至訝異什麼年代了,盜獵能賺幾個臭錢?恐怕得跌破眼鏡,一根熊鷹的羽毛在黑市價值可達六至七萬元,起價也至少有一萬元,因為熊鷹被列為瀕危的一級保育動物,與原住民有不小的淵源,才造就了其高昂的價值。

熊鷹是臺灣本土的猛禽類,與大冠鷲、林鵰並列為臺灣三大猛禽,翼展可達160-170公分,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高度,幾乎不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多活躍於南部的原始森林當中,捕食中型哺乳類,如:猴子、山羌等為食,根據當地原住民口傳,曾目睹一對熊鷹分工攻擊猴群,雄鷹與猴群對峙,雌鷹則乘機獵捕落單的猴子,而猴隻的體型與人類幼童相似,於是後來又有人謠傳熊鷹會捕食幼童,一先老師點破此謠言,剛剛講到熊鷹深居原始山林,即使是原住民部落,離牠們的活動範圍也有好一段距離,更何況捕食人類的難易度太高且耗費精力,目前其實沒有熊鷹捕食幼童的紀錄,反倒是在人類的開發與盜獵下,加上熊鷹位居食物鏈頂端,活動範圍大,數量本就較為稀少,至今僅存不足五百對。

|熊鷹與原住民文化

熊鷹羽毛高昂的價值,不僅是因為漂亮、稀有,還有流傳久遠的文化根基,在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中,熊鷹被視為神鳥,與百步蛇同被視為祖靈的化身,起源於古老的傳說:逝世的族人以百步蛇的形象重生,接著羽化為熊鷹,成為山林的守護神,族人戲稱為山林的頭目,於是後來許多部落的頭目都會在頭上插上熊鷹的羽毛彰顯地位。

然而,狩獵熊鷹是部落的禁忌,畢竟熊鷹的地位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如果有誤捕的情況發生,不禁要將獵物全數上繳頭目,還得將家中豬隻公開祭祀賠罪,熊鷹的羽毛之所以珍貴,是因為不能宰殺,只能拾取自然掉落的羽翼,近期的事件爆出後,不論是有意牟取暴利的盜獵者,或者強調羽毛價格的警方,在原住民的眼中,無異於扭曲了他們的傳統文化,就漢人的角度而言,我們很難真正感同身受,端看立場,兩個族群都不樂見熊鷹被捕殺的事件發生,而原住民族的文化中使用熊鷹羽毛作為裝飾的傳統,在漢人眼中很容易被誤解,與獵殺熊鷹劃上等號,文化與生態的問題夾雜交揉,後來雖有屏科大立意良善推出仿真羽,期望取代真正的熊鷹羽毛作為裝飾,原住民族對於仿真品亦未必能全然接受。

|臺灣野生動物管理

在探討生態議題時,人與環境的關係是交互影響的,尊重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省思過去的生活模式、傳統習俗,應順應時代的革新而做出相應的調整,都是臺人的課題,就如同打獵一舉,凸顯了我國野生動物管理未成熟之處,相較於美國有完整的制度,於打獵季前統計野生動物的數量,制定可狩獵的標準,我國的標準模糊,對於狩獵的權利往往視作給予原住民族的特權、尊重,卻忽略狩獵這個行為本身對於生態平衡同樣極為重要。

禁獵不是解答,若常在山區活動的朋友們會發現,這幾年來,水鹿的數量暴增到足以發生路殺事件,牠們可是在深山裡活動的動物!因為臺灣雲豹的消跡,失去天敵的水鹿數量暴增了數倍,好啃食樹皮的特性導致大量樹木遭到環狀剝皮而死去,水鹿自身也因為群數量擴大,竟然爆發皮膚病。現今臺灣的生態中,掠食者越來越少,草食動物大量的繁衍,從前的登山道路上,少能見到水鹿、山羌、山羊等草食動物的蹤影,現在時不時便能碰見,更多的則是牠們遺留滿地的糞便。

獵人的角色正好補足掠食者的空缺,但是端看臺灣的現況,《野生動物保育法》幾乎宣布全面禁獵,即使是出自於對原住民文化的尊重,狩獵管道亦非常的不完善,這是現今須慎重看待的議題,一味的禁獵應當不是生態保育的解答,當然,熊鷹絕不該成為槍口所指,臺灣野生動物的管理同時牽扯著生態與文化,我們應該更全面地了解我們的山林中擁有的資源,才能更妥善的維持人與環境間的關係。

|收聽平台

|作者

臺灣鳥新聞

臺灣鳥新聞為分享臺灣鳥類相關新聞、趣聞的頻道,從日常新聞到阿鳥們的歷史、特徵、習性或相關文化,一起和我們漫遊包羅萬象的鳥世界吧!

|撰稿人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盡一份心。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