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申請到土地開始種植蘆葦,離「產業」還有一大段距離,包括種植、加工技術、在地農民的溝通等,對震宇來說都是各種難題,但既然要做就得面對。出身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的震宇,雖然對實際種植或是植物技術並非專業,但他卻可以用系統性思維統整發展產業所需的組織。
如他近期正在參與提案競賽的「築水草而居」,即是使用蘆葦製作植物纖維建材,讓傳統高耗能、高碳排的水泥建築降低使用,減少碳排導致的氣候變遷問題,加上蘆葦中空枝節能隔熱、隔音的特性,自古即作為門簾、屋頂等部分建材使用,且國外也發展出用大麻纖維做成的磚屋等技術,若能將震宇堅持的蘆葦產業成功發展,進而成為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或許可以改變臺灣大多現行的水泥業汙染,甚至是近年推動的永續金融政策。
「傳統上經濟發展跟環境保護可能是對立的,但現在循環經濟就是要納入兩個系統進行思考,如何讓兩者一起更好。」也許就跟震宇一開始表示的,即使看相的目標不一樣,但若是在實現一群人的目標時,能同時達到另一群人的目標,就能讓大家一起更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