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鐵道、倉庫、啤酒廠:鐵道沿線產業記憶

百年前,一條縱貫鐵道切穿北臺灣核心區域,沿途各家工廠機械聲此起彼落,以勞力汗水打造今日臺北。這些鐵道沿線產業的記憶,是如何日漸消失?又該以什麼模樣被重新想起?

|依附鐵道誕生的殖民產業

今日竹南到基隆的臺鐵縱貫線北段,起源於1890年代,歷經清代巡撫起手建置和日本總督府修建,其中基隆到臺北新線在1898年通車。在鐵路地下化以前,火車曾往返在臺北最精華地段,帶動沿途工廠的興建與加工出口,於隆隆機械聲中寫下臺北工業的發展史。

雖然鐵路走入地底,我們仍能將當年沿線上的產業遺產當作節點,在腦海串連起昔日繁榮的鐵道沿線產業記憶。從當年的萬華車站,附近發展出臺北製糖所(今糖廍文化園區),接著從鐵道部一路往東,有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今臺北記憶倉庫)、臺北車站、臺北酒廠(今華山文創園區)、高砂麥酒廠(今建國啤酒廠)和松山菸草工場(今松菸文創園區),再經過松山車站和南港國產軟木工業株式會社(今南港瓶蓋工廠),最終延伸至基隆港。

這些留存到今日的工業廠房,大多是日本時代因應「殖產興業政策」發展而誕生,為殖民母國創造繁盛的經濟成果,也讓臺灣從原本農業為主的社會逐步推向工業化。

|精挑細選的寶地:三井株式會社舊倉庫與高砂麥酒廠

清代,北台灣的物產輸送以河運為主。來自山林的資源往往會先從山區送到碼頭,沿著河流抵達艋舺及大稻埕,再透過淡水港出口。而後因淡水港淤積,關鍵角色被基隆港取代,再加上日本時代鐵路運輸興起,因此帶動許多產業跟隨鐵道的路線而決定設廠位址。

1901年,原本位在大稻埕的臺北車站移至表町通(今館前路附近)。日本人在臺灣的最大財團「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辦公室,考量交通之便、經營策略與政商關係,也在1913年從大稻埕搬到今館前路與襄陽路口,三井旗下倉庫更配合落腳在鐵道部第一排黃金地段。

臺灣第一座啤酒廠「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的設點,同樣千挑萬選。考量到方便運輸原料及外銷,也需鄰近人力資源、市場和乾淨的地下水源,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決定選在途經臺北城的鐵道縱貫線旁的中崙庄八德路上,其地勢居高也可避免淹水之虞。

八德路鄰近鐵道縱貫線,也是臺北最早開拓的道路之一,從清代便是臺北城聯外至上埤頭、中崙、錫口(松山)到基隆港的關鍵糧道。日本時代各種工業化產業引入,芳釀酒造廠(今華山文創園區)、高砂麥酒廠(今建國啤酒廠)、明治製菓會社台北工場,及臺灣國產自動車會社(今大潤發中崙店)等紛紛聚集於此,形成臺北工業發展的歷史軸帶。

|消失的鐵道,被遺忘的工業遺產群

戰後,這些工廠雖換上了新的執政者名號,仍全數沿用,而後才因產業轉型等原因而退役。1990年代鐵路地下化後,這一連串工業遺址頓時失去聯通的依據,隨城市發展隱身臺北各處,當年以軸帶延伸的歷史脈絡逐漸為人淡忘。

週而復始的機械運轉與勞力血汗,在當年維繫了鐵道沿線的產業命脈,刻畫出城市榮光。當昔日隆隆通行的火車消失地表,都會地景也連帶產生劇烈變化。近年工業文化遺跡保存意識抬頭,幾間工廠轉型成文創園區,雖然建築體留住原貌,亮麗的商業進駐,卻無形中抹去了往昔產業的記憶。

|串連產業遺蹟,從一瓶啤酒訴說城市活歷史

前身是「舊三井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的臺北記憶倉庫,也曾經是這段帶狀記憶的一部分。從倉庫周圍的廣場,更可遠眺當年的鐵道沿線產業遺產群。

因此,今年臺北記憶倉庫發起了一場從當代回望產業史的「台味啤酒節」,透過「產業記憶」的盤整串連,訴說臺北這座城市的活歷史;同時也邀請在地新生啤酒品牌,一起豐富臺灣當代啤酒產業史的溫度與厚度。

|參考論文

※禁止酒駕、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成年請勿飲酒※

|作者

對採訪編輯有愛的文案,想透過親身挖掘史料,進行深度的文化觀察,為世界創造更多值得思考的小契機。

發表日期:2020.12.0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