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碑上寫著:道路中央四周不准牛車通過。 因為用小石頭鋪得坦平的道路中心是汽車走的。 「我也繳稅的呀。道路是大家底東西。汽車可以走的地方我們不能走,有這樣的道理麼?」 ⋯⋯雖是這麼想,但白天覺得大人可怕,沒有由那通過的勇氣。他們曉得,如果不小心地被發現了是在道路中心走,罰錢以外,腦殼還要被打得咚咚響的。“ ——呂赫若:〈牛車〉
總督府逐步將臺北「線條狀」的舊街道打直,形成「棋盤式」的日本街廓。拆掉的臺北城牆,原地開通了中央為快車道、兩旁各有慢車道的「三線路」,並鋪上柏油,牛車慢慢不再是主要交通工具,取而代之的是人力車、腳踏車和公共汽車。
沿著總督府向外放射的大道上,分佈了許多政要機關和公共空間,臺北就此被打造成全島政治經濟中心,在當時被譽為全島首都「島都」。城市中用心營造的公園、博物館和綠地等文化景觀,更讓臺北贏得「東洋小巴黎」的美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