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筆記 自山林來的新鄰居—黑冠麻鷺 文 / 李宗錡,2022.05.30 攝影 / 陳建志 近幾年來,不知道是否有人注意到一種看起來笨笨,體型不大、卻也足以驚訝路過民眾的鳥,悄悄遍佈在城市中許多角落,家附近的公園、學校裡某個蔭綠角落,處處都能見到其伸長脖子搖晃行進的身影,一般對鳥不那麼熟悉的人們,只管牠叫「大笨鳥」。倘若將時間推回至二、三十年前,情況可大不相同,「大笨鳥」只在低海拔山區現蹤,鳥類圖鑑更將其歸類為「稀有留鳥」,是什麼原因讓牠們大舉定居都市? 探究其分佈變化之前,不妨先對這種鳥有個正式的認識—黑冠麻鷺,學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又名黑冠鳽、黑冠虎斑鳽,鷺科,分佈地區廣大,華南至中南半島都有其分布。因為平時走路緩慢,細長脖子上掛著搖搖晃晃的腦袋,才有了大笨鳥的稱號。亞成鳥時羽衣為灰棕色並帶有黑白斑點,下部是斑紋,頭部已長成黑冠;成鳥時整體呈磚紅色,下部為條紋。 以往分布在北中南山區的低海拔地帶,近幾年則常在公園現蹤,主食以蚯蚓為主,也會捕食其他小動物。對於黑冠麻鷺有基礎的認識後,可以釐清一些常見的小迷思,以及關於黑冠麻鷺的特殊創舉: |笨鳥不笨 雖然常戲稱黑冠麻鷺為大笨鳥,甚至有傳言僅須用蚯蚓誘惑就可以抱起牠,實際上黑冠麻鷺的警戒心可是相當高的,數據顯示大約接近到四公尺左右時黑冠麻鷺就會快走或者飛行逃跑,危急時甚至會展翅威嚇,所以說黑冠麻鷺是相對不怕生,並不是真的遲鈍。 |我可不是吃素的 千萬不能被其憨呆不畏人的形象蒙蔽,黑冠麻鷺曾經有過獵食麻雀的紀錄,公園、校園常見的蜥蜴、鬥魚、老鼠等生物都在黑冠麻鷺的菜單裡,精準的視力造就了成功率不俗的狩獵能力,在台灣的生態環境屬於食物鏈高層的角色,甚至有些學者開始擔憂過度擴張的族群會對生態帶來浩劫。除此之外,黑冠麻鷺乍看之下體型不利於飛行,平時更少見其展翅翱翔,卻有一天飛行到新竹的紀錄,相當驚人。 再回到正題,黑冠麻鷺的數量是如何在幾十年內快速擴張、移入城市?目前的研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目前已有觀察到部分的行為改變,黑冠麻鷺生活在森林底層,生性害羞怕人,在華南、中南半島等區域環境內是如此,然而臺灣北部的族群已漸融入都市,參考何一先老師的觀察及鳥類資料庫的紀錄,會發現先是有少部分族群擴張到都會內生活,在台北植物園及附近公園中的黑冠麻鷺族群,開始習慣人類的存在,民眾也不會傷害牠們,且臺灣以蚯蚓為主的鳥類並不多,都市近幾年種植草地更挾帶不少蚯蚓。 來到新領域,沒有其他鳥類與他們競爭,族群數量便開始增長迅速,相當符合生態學中生物在新領域的指數型增長的模式,在此之前已有數個鳥種如喜鵲、埃及聖環、白尾八哥、家八哥、夜鷹等,也都是依循這種模式在臺灣快速擴張。 目前來看,黑冠麻鷺已遍佈台北及新北的公園綠地及大型校園環境,族群數量即將達到飽和。不論黑冠麻鷺的擴張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就此物種從珍稀的數量演變至今,成為各公園的駐點鳥,對於環境教育而言是一個良好的素材,也留下幾個問題:此次經驗中,是我們無意中建構了適合動物的環境,還是動物被迫適應人類影子下的土地。 |參考資料 Ettoday新聞雲-臨死表情全都錄!台攝影師拍下黑冠麻鷺吃麻雀瞬間夜間動物聲音資訊網-認識擾人清夢的聲音-鳥類:黑冠麻鷺鍾兆晉 沉靜殺手—論黑冠麻鷺對校園生態的影響The New Lens關鍵評論-俗稱「大笨鳥」的黑冠麻鷺,真的是校園生態「沉靜殺手」嗎?公視新聞網-曾是稀有留鳥 黑冠麻鷺現已在都會常見黑自然谷-黑冠麻鷺 |作者 李宗錡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盡一份心。 相關文章 喜鵲筆記—在臺灣的爆炸軼事生。機:2021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專題全球暴雨洪災日益頻繁,氣候緊急下的應變與課題 FacebookTweet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