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三井合名會社於大溪興建新式機械製茶工廠,即角板山工廠,開始大量生產紅茶,產量急速增加。由於印度、錫蘭、荷屬東印度群島間實施限制茶葉出口的協定,再加上日本匯兌便宜,臺灣紅茶產量於八年後暴增,對外輸出量突破五百萬斤。從此,臺灣茶葉種植邁入新時代,紅茶帶動了大規模製茶廠與製茶機械的發展。總督府也看中紅茶產業的潛力,透過政策鼓勵日資來臺經營,在日治中期後,整個產業遍及整個中北部山區,甚至高雄、花蓮、臺東等地都能見到紅茶的蹤跡。
一九四〇年,總督府為了進一步提升臺灣紅茶的品質和產量,開始補助阿薩姆茶園,為三井合名會社取得大量土地、投入學術資源。即便三井旗下的茶園多在北部,阿薩姆茶種發育沒有魚池來得好,仍克服自然環境的弱勢,紅茶栽種面積達八十公頃,產量為當時第三大,並打造聞名遐邇的品牌「日東紅茶」。
從上述內容可知,飲食文化與政治、經濟密不可分,臺灣人對茶類的喜好轉變,跟總督府重視紅茶產業也有關聯。日治初期,紅茶算是稀有品,能喝上一杯,代表著身份的尊貴,隨著時代的變遷,紅茶產量逐漸增加、平價喫茶店的出現,使得飲用紅茶變得相當普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