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生態筆記

【臺灣鳥新聞EP2】注音唸ㄏㄨㄢˊ還是ㄒㄩㄢˊ?「死神鐮刀」在臺灣的故事—埃及聖䴉

文 / 李宗錡,2022.05.30   攝影 / 吳思儒

大家可能聽過小說《哈利波特》中讓人聞之喪膽的黑巫師—佛地魔(He Who Must Not Be Named),在鳥類中,也有一個” He Who Must Not Be Named “,並不是出於害怕,而是埃及聖䴉的「䴉」真的不會唸!到底唸ㄏㄨㄢˊ還是ㄒㄩㄢˊ,其實沒有絕對,以前大家都唸ㄏㄨㄢˊ,直到某天有人認真的去探究讀音後,發現ㄒㄩㄢˊ才是正確讀音,大家也漸漸改口了~

|埃及神話的聖鳥,智慧之神托特的化身

埃及聖䴉,顧名思義,原分布於北非地區,在古埃及被尊為聖鳥,目前,埃及聖䴉的分布區域為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東非、衣索匹亞至南非、馬達加斯加,以及兩河流域。

不論是文獻紀錄或者是傳說神話,都能夠發現牠們的身影,發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古埃及神話智慧之神托特,就是以埃及聖䴉的形象示人,更因為當時陪葬的習俗,後代考古學家挖掘出土了許多埃及聖䴉的木乃伊,可見當時象徵的意味神聖;也有一說是埃及聖䴉在古代曾與埃及軍隊一同出征,抵抗波斯帝國的擴張,成為勝利的象徵。

|消失在埃及的「埃及國鳥」

象徵意義龐大的埃及聖䴉,沒想到在埃及還真的只剩下精神象徵,埃及人再也無法在國土上看到昔日的聖鳥,或許是越趨乾燥的環境已不適合牠們,或許是大量被圈養製成木乃伊陪葬,又或許是鳥類傳染病所致,埃及聖䴉自 1850 年代,便已經在埃及境內絕跡。

|「死神鐮刀」般的外型

前面的敘述展現了埃及聖䴉的在埃及的興衰,到了臺灣,埃及聖䴉怎麼就變成了「死神鐮刀」呢?可以分開討論牠的外型和存在。

埃及聖䴉是一種大型鳥,整體軀幹、羽翼大部分為白色,粗壯的外型下,搭配又細又長的黑脖子和鐮刀似的弧狀大喙,舉手投足間宛如揮舞的鐮刀,令人又敬又畏。

|曾經的聖鳥,逃獄後竟成為入侵種?

有這樣一個深具魅力的外型,「不管在什麼地方,就好像漆黑中的螢火蟲一樣,是那樣的鮮明,那樣的出眾」,於是若干年前,六福村自美國引進了十五對埃及聖䴉,吸引遊客觀賞,且為了防止溢入臺灣原生環境,皆有進行剪翅,隨著時間過去,初代埃及聖䴉繁衍出許多後代,對於在園中生長的埃及聖䴉,園方可能稍稍放鬆了戒心,沒有進行剪翅,這些具有飛行能力的埃及聖䴉,便在因緣際會下成功「逃獄」,四散在臺灣的自然環境中。到此,我們需要對「外來種」進行討論:

外來種?入侵種

一般來說,我們常會產生外來種對原生生態有害的誤解,實際上這句話略顯片面,以埃及聖䴉首先為例,需要符合兩項條件,才有可能成為「外來入侵種」,一是溫度,溫度是影響一個生物的限制因子,臺灣位處副熱帶,潮濕悶熱的同時,北部在冬季還會有寒流來襲,對外來種而言適應是一個挑戰;再者,是否能夠在臺灣進行繁殖,即使引進大批外來種,若環境不符合該物種的繁殖條件,隨著時間推移,自然會逐漸消失。

不幸的是,埃及聖䴉克服了這兩項條件,也成為了臺灣的外來入侵種,喜好濕地環境的埃及聖䴉,不僅在臺灣沒有天敵,還跟黃頭鷺、小白頭鷺等鷺科動物繁殖區重疊,比如現在社子島至紅樹林一帶,體型占優勢的埃及聖䴉儼然成為其他鳥類眼中的死神,對於農業以及環境的破壞更是讓政府與農民下定決心剷除埃及聖䴉。

|空氣槍的處決

早期林務局與民間以移植巢穴為主要的清除手段,後來發現效果並不明顯,埃及聖䴉的數量甚至一度破萬,密密麻麻一整片的埃及聖䴉不僅讓密集恐懼症的人們感到不適,個體的強大更不得不逼政府做出更進一步的介入,108 年政府開放使用空氣槍獵殺埃及聖䴉,於是便有了新聞上獵人們一槍一個將埃及聖䴉「人道毀滅」的畫面。

三個季節下來,在北部關渡一帶,近期只觀察到 42 隻埃及聖䴉,臺灣有望成為第二個讓聖鳥大量繁衍後完全消失的國家(第一個就是埃及),但處理完一個體性大、顯眼的埃及聖䴉,還有小隻的白尾八哥、黑領椋鳥等,這些外來入侵種本身沒有問題,而是讓牠們來到這片土地、產生問題的人們,需要吸取先前慘痛的教訓,並思考如何避免讓其他外來種因為我們人類的活動而進入環境,從根源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殺戮。

重新望向關渡那片紅樹林,濕地本身已有許多值得探討的課題,埃及聖䴉的滯留是美麗的誤會,也希望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可以繼續延續下去。

|收聽平台

|作者

臺灣鳥新聞

臺灣鳥新聞為分享臺灣鳥類相關新聞、趣聞的頻道,從日常新聞到阿鳥們的歷史、特徵、習性或相關文化,一起和我們漫遊包羅萬象的鳥世界吧!

|撰稿人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盡一份心。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