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臺灣逐漸成為中國沿海居民向外開拓與移居的新天地。在尚未深入內陸、與原住民發生衝突前,他們居住在臺灣西部沿海一帶,將八里坌(八里的舊稱)、鹿港與鹿耳門作為貿易港口,行駛戎克船到中國的五虎門與廈門等貿易集點。直到他們開始耕種、採集臺灣特有農作物後,才逐漸前往河流上游定居。
臺灣山區有著珍貴的藥材、木料、茶葉、樟腦與煤礦等稀有資源,人們在上游處砍伐、收集、製作成品後,再開小船前往下游。以大臺北為例,淡水、八里坌是最靠近出海口的港口,接著是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會一帶的艋舺與新莊,若再沿著大漢溪往上,則有大溪、三峽等處。
清領初期,新莊可以停泊大型船隻,成為上下游中物資往來的轉運站,但到了後期,因械鬥不斷、瘟疫四起,加上河港逐漸淤積,無法停靠大船,轉運物資的功能被艋舺取代,八里坌港也逐漸遭泥沙淤積,大型船隻紛紛改至淡水港口處停靠,使淡水成為清代北臺灣的重要港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