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生態筆記

【臺灣鳥新聞EP10】「蟬躁林逾靜,鳥鳴睏難休」夜鷹的不眠之音

文 / 李宗錡,2022.07.26   攝影 / 阮鴻儒

|「此時有聲勝無聲」—白噪音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聽過「白噪音」,卻難以具體解釋白噪音的意思,在我們的生活中,白噪音常用來助眠、提高專注度,這一切源於它的特色—規律穩定、高低頻平均,這樣的特性有助於我們忽略其他突發的聲音,阻隔干擾,乍聽之下,環境中雖持續有聲音,卻更容易使我們放鬆或是達到專注,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來自大自然的白噪音,雨聲、打雷聲、鳥鳴聲等,而今天的主角夜鷹,恰巧是一個形象極其鮮明的反例。

|夜鷹擾民 城裡無暝

通常,鳥鳴聲是人們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美妙的小確幸,夜鷹卻非如此,夜鷹是一種夜行性的鳥類,每年繁殖期時,公鳥總會在夜間一邊鳴叫、一邊飛行,「追伊~追伊~」的鳴叫聲不僅尖銳,還高達8-90分貝,要說牠的叫聲和白噪音可以扯上甚麼關聯?很穩定的輸出,白噪音助眠一覺到天明,夜鷹擾人亦是「一叫到天明」。

中華鳥會早在2014年曾推出夜鷹首鳴回報系統,觀察臺灣的夜鷹何時開始鳴叫,進入繁殖期。觀察發現,夜鷹的繁殖期最早一月、最遲至九月,都能聽到夜鷹的鳴叫聲,以三到五月尤多,面對最長逾半年的夜鷹繁殖期,住戶們不堪其擾,相關單位時不時便會接到民眾的投訴電話,然而,這偏偏不是取締噪音可解決的問題。

|移居都市

夜鷹鳴叫擾民,有其前因後果,過去夜鷹多傍河川而居,喜歡高灘地、礫石地,也不特別去築巢,屁股一坐,就將卵產於礫石地上,在近期頗受關注的敷衍鳥巢大賽中,敷衍能力之強,甚至沒有巢可以參賽。

回到正題,夜鷹原有的棲息地位於河川,在習性上亦不排斥人類,以至於近年來在人們對生態的開發利用之下,許多溪流河畔進行工程,破壞了夜鷹原有的棲地,又因為砍伐、夷平山林,意外地營造了適合夜鷹適合生存,遼闊、平坦的環境,夜鷹的數量整體來說是擴張的。

而夜鷹都市化亦是夜鷹擴張的一條路線,都市中房屋頂樓的環境近似於礫石地,相當符合夜鷹的居住需求;都市中無處不在的人工光源,就像Buffet,提供充裕的趨光性昆蟲,都市的環境意外地能使夜鷹與人們共存,美中不足的唯有那讓人不得好眠的叫聲,以及過於隨性置放的卵蛋。

|與人交惡

夜鷹擾人清幽的事件,讓不少人對牠產生不好的印象,甚至視其為害鳥,以較為暴力的手段將其驅逐,實際上,夜鷹素來便有「蚊母鳥」的稱號,古時人們以為「江東有蚊母,亦謂吐蚊鳥,夏則夜鳴,吐蚊於叢草間。」到此,我們幾乎坐實了夜鷹「害鳥」身分,倘若我們還原真實情況,會發現古人所敘述的景象,其實是夜鷹在空中捕食蚊蟲的畫面,夜鷹於我們的生態而言,屬益鳥。

夜鷹既是益鳥,又對都市人的睡眠品質帶來負面影響,著實讓人兩難,我們可以由自家頂樓環境開始,簡單來說便是增加人為活動,使夜鷹不放心在此產卵,屏科大亦就夜鷹擾人做過研究,改良警示燈製作驅趕器,透過散發紅光打造夜鷹不喜歡的環境,以相對柔性的方式解決噪音擾人的問題,在當時獲得不錯的成效。

夜鷹與人的衝突,延伸出許多值得人們思考的議題,當生物的行為與人類活動產生衝突,且受害者屬於人類時,面對衝突,人們過去直觀地採取殺戮、將有威脅的物種移除,直到現代,保育觀念日漸普及,面對衝突,殺戮已是下下策,該尋求什麼方式與之共存,是人們亟需探討的方向。

|參考資料

  1. 王穎(2009年10月31日)。台灣夜鷹生態研究計畫(林務局保育研究系列97-18號)。臺北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2. 何一先、吳思儒(2022)。夜鷹—【白噪音】深夜求偶的大情聖,唱的是情歌還是噪音。臺灣鳥新聞。
  3. 佚名(2012)。蚊母的傳說。得閒集。節自:http://jumbo125.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25.html

|收聽平台

|作者

臺灣鳥新聞

臺灣鳥新聞為分享臺灣鳥類相關新聞、趣聞的頻道,從日常新聞到阿鳥們的歷史、特徵、習性或相關文化,一起和我們漫遊包羅萬象的鳥世界吧!

|撰稿人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盡一份心。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