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生態筆記

【臺灣鳥新聞EP7】無可取代的棲身之地 —小雨燕

文 / 李宗錡,2022.07.14   攝影 / 何一先

|臺東縣體育館整修事件

上個月,臺東縣立體育館整修工程,成群的雨燕徬徨地在空中與巢中徘徊,尋覓自家驟失的子女,即使在低矮處的十六處巢箱中,疑似看到了幼雛的身影,片刻猶疑之後,仍決定在被移除的舊巢附近,因為牠們的生存法則裡,壓根兒沒有生活在那種木質巢箱的習慣,自家親生的小雨燕又怎麼可能跑那去呢?

於是,大批被縣府移至人工木質巢箱安置的小雨燕,因為沒有親鳥的餵食與照顧,相繼餓死、落地而亡,縣政府這才意識到情況危急,緊急將餘下的218隻幼雛移交給野灣動物保育協會,在多方勢力努力救助之下,仍有近百隻小雨燕幼雛再也沒有展翅的機會,僅存144隻持續救治。

|小雨燕

這起事件在各方都立意良善的情況下,還是發展出如此遺憾的結局,鳥界學者及相關團體更是氣得直跳腳,因為施工單位對小雨燕的了解實在太少,哪怕多做對一個選擇,這起憾事都不會發生。關於小雨燕,有幾項特徵能夠方便我們快速認識牠:

  1. 不是「燕」科,是「雨燕」科,與世界最快鳥「針尾雨燕」同個家族
  2. 築巢材料包含自己的羽毛,且喜歡築巢於高處(比一般的家燕高),比如橋樑邊、禮堂上
  3. 身軀呈流線型,翅膀很大,呈鐮刀狀
  4. 腳趾退化為鉤狀前趾足,無法施力,多以懸掛式停棲
  5. 因為上述情況,在地面行動力極差,這種鳥求偶、交配、覓食、等行為都在空中進行
  6. 集體活動的鳥類,會成群結隊一起築巢

|小雨燕與人工巢箱

對於政府工程單位的角度而言,為了不延遲工期,又對小雨燕的了解不深,這邊筆者認為在做法上不免有些草率,設置人工巢箱,是出自於保障小雨燕在施工期有可以安棲的地方,卻誤解人工巢箱在使用上的核心理念,人工巢箱通常提供給燕雀科的鳥類使用,雖偶有提供給貓頭鷹的案例,但是對於小雨燕這種難以站立的鳥類而言,沒有可以懸吊的空間,並不友善;再者,人工巢箱設立的高度亦不符合小雨燕的需求,小雨燕需要垂直空間進行俯衝起飛,設立的高度太低將使小雨燕不慎落地,而落地的小雨燕,乏力的腳爪與龐大的羽翼將使牠困在地面動彈不得,最終成為野生流浪貓狗的盤中飧;最後,設置人工巢箱的用意是「吸引鳥類前往居住築巢的空間」,而非「將已有巢穴的鳥類安置的所在」,這個概念的混淆是這次體育館事件中最大的紕漏。

|解決之道

其實,不僅是小雨燕,有非常多種鳥類,在築巢期和孵化期間,一旦人為干預、改動牠們的巢穴,頻繁地擾動會導致牠們直接放棄巢穴,而其中小雨燕對巢穴的敏感度尤高,目前已知的香港與美國等救援組織,也幾乎沒有成功移植或模擬雨燕科巢穴的案例,大部分推崇的方式還是以避免在繁殖季(三-六月)動工為主,大多建議確認繁殖期之後,再進行工程規畫,屆時,就算不得已得移除小雨燕的巢穴也沒有關係,因為幼雛皆已長成,而之後回來尋不著巢的成鳥們,也會在舊巢位附近,共同建立新的家園,然而以臺灣的現況而言,等待繁殖期結束再展開工程,是目前仍需努力的方向。

|生態檢核機制的落實

經過一個多月的救治,小雨燕已經陸續復原,近期成功野放十隻小雨燕,還牠們回歸天際,同時,將不幸離去的小雨燕當作一次慘痛的教訓,未來在執行工程時,期望能佐以生態檢核的機制,所謂生態檢核,旨在進行環境工程促進人類福祉的同時,透過縮小、迴避、減輕、補償等步驟,點出在進行工程時可能無法察覺的生態問題,透過更多的事前規劃評估與不同專家諮詢,與我們的自然生態和平共存。

|收聽平台

|作者

臺灣鳥新聞

臺灣鳥新聞為分享臺灣鳥類相關新聞、趣聞的頻道,從日常新聞到阿鳥們的歷史、特徵、習性或相關文化,一起和我們漫遊包羅萬象的鳥世界吧!

|撰稿人

在字句中迷路的文組大男孩,隨手撿起身邊的文字為熱愛的自然盡一份心。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