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把溪流上中下游河段的人聚集在一起,因為大家永遠關注的都是我家門前那一段溪,但丟垃圾什麼的會流到下游去。」李曉雯提到為了讓在地居民理解「水是同一條生命,而人們看到的永遠只是那個片段。」團隊特地選在位於不同河段的社區舉辦早餐會,搭配吃吃喝喝、唱歌跳舞及攝影等生活化的藝文活動,甚至結合在地廟會活動一同辦理,藉此與地方居民建立連結,以推動樹梅坑溪水質檢測、種菜等環境體驗活動,帶領民眾深入周邊流域環境,了解水的上中下游是互相牽連、交互影響的。過程中,一位任職於竹圍國小的科學老師深受啟發,遂主動帶學生進入樹梅坑溪做科學活動,成為早餐會活動的意外收穫。課程中累積下來的成果,也成為國小鄉土教學重要的基礎素材。
另一方面,在12場早餐會結束後,團隊開始與學校合作——透過走溪活動,帶孩子走近溪流,用感官體驗、感受上中下游溪流的變化,開啟孩子對溪流的關心與思考;與美術老師合作,讓孩子共同繪製長幅的樹梅坑溪河流合作畫;數名師生以樹梅坑溪為題參加科展比賽大有斬獲,如此表現則引起學校校長的關心與鼓勵,也獲得許多外部資源挹注,使學校老師紛紛響應,開始將課程設計結合樹梅坑溪,作為教學素材。最終,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成功串連起社區、公部門、學校與民間團體,創造了人與土地、人與人之間新的關係,也因此獲得藝術界的關注與肯定。
如今,雖然藝術計畫已經結束了,但當時創造的關係仍然持續相互牽動。李曉雯不諱言地說,為期兩年的計畫結束後,其實成效並不如預期,但這項計畫卻成功擾動了居民與里長等等地方人士,他們於計畫結束後仍不間斷地發起樹梅坑溪相關活動。四年後再重新調查的結果是:認識這條溪流的人數有了顯著成長。於是,團隊不斷思考如何延續當初創造的關係,也興起以樹梅坑溪為教學場域,在環境中建構一間學校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