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受澳門城市藝穗節邀請,舞蹈生態系團隊以生態議題創作環境劇場,希望能為在填海造陸政策下被犧牲的澳門濕地「發身」,而這也是彭筱茵第一次正式為了一個濕地「發身」的經驗。當時為了讓團隊的舞者真正進入濕地、化身為濕地中的水鳥,彭筱茵對時間感有了不同的思考,她要求團隊夥伴靜音半小時,全心投入、觀察感受濕地生態環境,才終於讓舞者們進入濕地。「如果有一座森林即將要被破壞,而我為了要呼喚大家保護這片森林,需要砍掉幾棵樹,那我願意當那個砍樹的人。」在彭筱茵對於「在生態保護區內進行藝術演出」這件事產生自我懷疑時,荒野保護協會阿孝老師的話語鼓勵了她,使她重新找回勇氣。
「雖然我們大家都知道人類對地球、對濕地做了什麼事情,但我們就是人類這個物種,所以不能忘記我們是以人類之身進入濕地,試圖告訴大家,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情是什麼。」阿孝老師的提點成為指引,於是團隊抱持對等的本心,化身為棲息濕地的水鳥,用身體詮釋澳門當地水鳥與濕地生態的互動,成功引起前來逛街、旅遊的觀光客注意。彭筱茵分享,演出結束準備離開時,團隊成員注意到一位停留在現場許久的阿嬤,於是上前聊天。阿嬤一邊說話,眼淚也一邊流了下來,「她說她小時候就在這邊長大,小時候這邊全部都是天然濕地,沒有後面的賭場,也沒有人工的花園,她說她看著我們人類變成鳥的時候,有一個瞬間想到小時候的那些白鷺鷥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