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蘇珊專欄】從成群結隊到極危,金鵐因人類進補幾近滅絕

金鵐。圖 / Pan Lau @ 長春社提供

文/蘇珊,2021.08.31

金鵐(Emberiza aureola)又叫做禾花雀或是黃胸鵐,鵐屬是鵐科 (Emberizidae)下唯一的屬,多以種子或昆蟲為食。金鵐每年會從西伯里亞順著中國沿海一路向東南亞、印度北方飛行來過冬,在遷徙途中僅偶而會在臺灣短暫休息、覓食補充體力,是臺灣稀有的過境鳥。

賞鳥人有所謂「 little brown job (LBJ) 」,泛指任何難以辨識區分的小型褐色雀鳥,尤其是雌鳥,因為雌鳥缺乏雄鳥羽色中較易辨認的顏色。鵐科的鳥類便是其中一種LBJ,大約介於 16-29.5公克之間,金鵐重約 21.3公克,算是介於中間值,比麻雀(Passer domesticus)的 26.98公克還輕。雌鳥體型會比雄鳥大些。金鵐雄鳥在繁殖季時的羽色很令人驚艷,亮黃色的腹部跟白色翼帶,對比黑色的頭部與炒栗子色的頸背和背部,特別亮眼。

大部分的物種滅絕,都發生在自然生存範圍較小,族群稀少的稀有物種。而分布範圍廣泛,族群數量大的物種,並不是沒有滅絕的可能,例如旅鴿滅絕的例子,但是風險相對的少。金鵐的繁殖範圍曾經廣從北歐芬蘭跨越俄羅斯直達太平洋海岸,佔地多達1,570 萬平方公里。沒想到現在整個族群與滅種只有一線之隔。

金鵐的族群在2002-2013僅十一年間,數量預測很可能已經減少了近九成,有些地區更達到了 99-100%(IUCN 2017)。曾經在自然生存範圍內普遍可見的金鵐,現在已經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的《受威脅物種紅色名錄》(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上被列為極危物種(Critically Endangered, CR)。也就是說,其野外族群面臨滅絕的機率非常高。事實上,局部區域的滅絕 (local extinction)已經在金鵐自然生存範圍西側,也就是俄羅斯西部以及芬蘭部分地區發生了。過去在許多地區出現遷徙時隊伍蜂擁群飛(swarms)的景觀已不復見。

|遷徙路上的十面埋伏

導致鳥類數量大減的因素很多,例如棲地開發、疾病、環境污染,例如農藥噴灑,甚至毒殺等等。但是影響金鵐最為關鍵的因素,是被炒作起來的壯陽補腎功效,造成大量的捕捉進食。在 1992-1997年間,廣東三水市甚至還曾有每年一度的 「禾花雀美食節」,可見其市場廣泛程度。

為了要前往渡冬地區,整個繁殖區的金鵐都要順著中國沿海一帶往東南亞、印度飛行,一路承受著極高的獵捕壓力。所有餐桌上的金鵐,都是在野外捕捉的野生個體。中國在1997年就禁止金鵐買賣,但整條綿延約2,500公里的中國遷徙線上以及渡冬區上,仍設置有大規模鳥網以供應非法交易需求,甚至因此刺激價格攀升。2001年,光是在中國廣東省,就有一百萬隻金鵐被吃掉。更糟糕的是,在金鵐族群銳減但需求不變的情況之下,其他的鵐也遭受池魚之殃,被捕捉到市場上充數,例如小鵐跟栗鵐。

棲地過度開發和大量消費野生動物是中國物種瀕危甚至滅絕的最重要驅動因素,有高達53.5% 的瀕危鳥類,就是因爲遭大量捕捉作為食用而使族群受到威脅。金鵐的族群數量急劇下降,正展現了人類的迫害如何導致曾經廣泛分佈且數量龐大的物種的崩潰,這不是歷史故事,而是正在上演的悲劇。金鵐的危機也顯示了商業炒作功效是如何不智,如何造成一個物種的族群崩潰。

|結語

鳥類具有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例如金鵐有益害蟲防治。曾經數量豐富的物種急劇減少,這對生態系統一定會造成影響,進而對社會產生深遠和直接的影響。香港觀鳥會和長春社自2009年在塱原濕地進行水稻復耕,並將2018年設為「國際禾花雀關注年」,就是為了保育金鵐、使其經過香港時能有休息補給的地方。臺灣近年也有許多以保護野生動物為己任的耕種計畫和品牌,期待更多人們能對野生動物食用說「不」,而不是因稀少難得而被激起限量搶購的心。

塱原河上鄉濕地稻米田復育。圖/香港觀鳥會提供

|參考資料

Chan S. 2004. A bird to watch – yellow-breasted bunting. BirdingASIA:16–17.

IUCN. 2017, October 1. Emberiza aureola: BirdLife International: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22720966A119335690.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vailable from http://www.iucnredlist.org/details/22720966/0 (accessed June 15, 2021).

Kamp J et al. 2015. Global population collapse in a superabundant migratory bird and illegal trapping in China: Population Collapse in Migratory Bird. Conservation Biology 29:1684–1694. Available from http://doi.wiley.com/10.1111/cobi.12537 (accessed June 15, 2021).

Yiming L, Wilcove DS. 2005. Threats to Vertebrate Speci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BioScience 55:147. Available from https://academic.oup.com/bioscience/article/55/2/147-153/221481 (accessed June 15, 2021).

|作者

英國牛津大學動物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專長是國際線上野生動植物貿易以及外來種入侵,對於臺灣鳥類市場也稍有研究。目前與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專注於研究驢皮貿易,探索驢皮貿易與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的野生動物貿易之間的連結。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