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地啤酒史​

清代,北台灣的物產輸送以河運為主。來自山林的資源往往會先從山區送到碼頭,沿著河流抵達艋舺及大稻埕,再透過淡水港出口。而後因淡水港淤積,關鍵角色被基隆港取代,再加上日本時代鐵路運輸興起,因此帶動許多產業跟隨鐵道的路線而決定設廠位址。 1901年,原本位在大稻埕的臺北車站移至表町通(今館前路附近)。日本人在臺灣的最大財團「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辦公室,考量交通之便、經營策略與政商關係,也在1913年從大稻埕搬到今館前路與襄陽路口,三井旗下倉庫更配合落腳在鐵道部第一排黃金地段。 

臺灣第一座啤酒廠「高砂麥酒株式會社」的設點,同樣千挑萬選。考量到方便運輸原料及外銷,也需鄰近人力資源、市場和乾淨的地下水源,高砂麥酒株式會社決定選在途經臺北城的鐵道縱貫線旁的中崙庄八德路上,其地勢居高也可避免淹水之虞。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便有進口啤酒的紀錄。日本時代,喝啤酒的習慣逐漸在臺灣普及,許多日本進口啤酒也隨之引進。當市場需求增多,政府便有了興建啤酒廠的念頭。1919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1975 年改為建國啤酒廠,即今台北啤酒工場)成立,是當時第一也是唯一的啤酒廠,「高砂」是日本江戶時代以來對臺灣的習稱。當時生產的「高砂生啤酒」是以德國留學技師的配方釀造出的一款拉格啤酒。

你知道,500年前的啤酒竟然不許擁有除了大麥芽和啤酒花之外的風味嗎?1516年德國巴伐利亞頒布執行了《啤酒純釀法》,規定啤酒只能用基本原料製作,深深影響了德國啤酒文化。隨著時代推進,國際上才開始出現添加在地風味副原料的啤酒。

台灣人對「茶」的喜愛超乎想像,每年平均喝掉超過10億杯手搖,其中又以奶茶最受歡迎,珍奶的風潮甚至襲捲了日本,成為當地年輕人打卡拍照、嚐鮮的新事物。但你想過台灣人對茶類的偏好,其實與政治、歷史有關嗎?

今日竹南到基隆的臺鐵縱貫線北段,起源於1890年代,歷經清代巡撫起手建置和日本總督府修建,其中基隆到臺北新線在1898年通車。在鐵路地下化以前,火車曾往返在臺北最精華地段,帶動沿途工廠的興建與加工出口,於隆隆機械聲中寫下臺北工業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