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筆記

那些雨後抓蛙的日子:新北五股移除四千餘隻斑腿樹蛙

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圖/陳建志攝影

文/陳建志,2021.08.24

外來入侵種斑腿樹蛙自2006年被引入至今,在全臺多個區域都已建立其族群勢力,對於臺灣原生蛙類的分布與數量造成很大的衝擊,影響生物與基因多樣性的保育。筆者自2016年起參與了新北市五股地區的族群控制與原生蛙類監測計畫,本文以第一線調查員的身分,分享其中的歷程與調查發現。

|斑腿樹蛙:強勢外來種蛙類

斑腿樹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原產於華南、香港、印度、越南等地,最早於2006年在臺中與全臺園藝批發重地——彰化被發現,十多年間已成為擴散相當嚴重的外來入侵種蛙類。牠們與臺灣原生種的布氏樹蛙外型很相似,最大的辨識特徵在於斑腿樹蛙大腿內側有黑底白點狀的斑紋,叫聲如齒輪轉動的連續「噠噠噠」聲;而布氏樹蛙大腿內側的斑紋則是白底黑線的,會發出具節奏「噠、噠,噠、噠、噠」的叫聲。

和原生的樹蛙競爭棲地與食物,是斑腿樹蛙帶來的主要問題。目前推測牠們可能藉由躲藏在農產品、植栽,及人工環境中的小水域進行擴散,在相關監測社團中即有許多志工通報在自家花園或陽臺發現牠們的蹤跡。由於目前斑腿樹蛙已廣泛擴散至臺灣各地,且族群量太大,不受天敵影響,難以根除,現階段主要是透過人力方式進行移除,希望能控制其族群量與擴散情況。

避免外來種的引入
外來種變為入侵種的過程,可以分為引入、釋放或逃逸、繁殖建立族群以及族群擴張四個主要階段。外來種一旦達到族群擴散的最後階段,往往都是難以根除的,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威脅生物多樣性,只能透過長期控制與監測族群,但這也將消耗大量的人力和資源。因此從源頭避免引入,並在入侵的早期階段就進行移除與管控,是目前入侵防治最有效的方法。

左為斑腿樹蛙大腿內側黑底白點狀的斑紋,右為布氏樹蛙大腿內側白底黑線的斑紋。圖/陳建志攝影

|新北地區管控策略:減少重要連通區域族群數量

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在2016年的研究報告中,以北部觀音山地區模擬斑腿樹蛙在數個棲地之間的移動狀況,用以計算出各棲地之間的連通程度。

研究成果發現「以八里挖仔尾、南龜山、樹林、五股和鶯歌,為觀音山與其周邊棲地間重要的連通區域」,因此新北市政府農業局選擇當時尚無固定移除工作的五股地區,定期於可能有斑腿樹蛙出現的環境,進行族群控制與原生蛙類監測,希望藉由減少重要連通區域的斑腿樹蛙數量,減緩其向外擴散情況,同時了解原生蛙類的種類和數量上的變化。

觀音山與周遭地區棲地連通度重要值分布圖,重要值越高表示對棲地間族群交流有越大的影響力。圖顯示八里挖仔尾、南龜山、樹林、五股和鶯歌為此區斑腿樹蛙的重要連通區域。資料來源/楊懿如et al.,(2016)

文獻資料顯示,斑腿樹蛙繁殖季相當長,主要在每年的四月至九月,有些地方甚至到十一月仍然有繁殖行為。因其比布氏樹蛙稍早開始繁殖,且產卵數量及頻度都比較多, 當牠所產卵成為蝌蚪後,布氏樹蛙才開始產卵,新生的布氏樹蛙在蝌蚪數量較少,棲地食物又有限的壓力下,就可能搶不到生存資源,使族群數量減少。

在繁殖期間,斑腿樹蛙常聚集在田地中的蓄水桶旁,利用裡面的水進行繁殖。因此移除工作的策略,會鎖定在水桶周圍,一旦尋到斑腿樹蛙,便徒手進行捕捉後放進洗衣袋,若有蝌蚪及卵泡也會一併移除。

農地中的蓄水容器是斑腿樹蛙主要聚集使用的水域。圖/陳建志攝影
調查人員徒手捕捉斑腿樹蛙後裝進洗衣袋中。圖/陳建志攝影
雄的斑腿樹蛙會在蓄水桶上鳴叫,吸引母蛙靠近,但水桶上往往會有數隻雄蛙,因此常可見雄蛙為地盤或母蛙上演爭奪打鬥的戲碼。圖/陳建志攝影
斑腿樹蛙會將卵泡產在水域上方或附近,卵泡能防止內部的水分蒸發,卵在其中發育成蝌蚪後,卵泡就會融解帶著蝌蚪掉進水中。圖/陳建志攝影。

捕捉到的斑腿樹蛙,會將其進行安樂死。因兩棲爬行動物屬於變溫動物,體溫會隨著環境變化,因此先將之放入冰箱冷藏,冷藏的溫度會使斑腿樹蛙進入休眠狀態,之後再送入冷凍庫。冷凍的斑腿樹蛙樣本後續可成為研究或救傷動物的食物來源。

|長期抗戰:以生態調查作為經營管理的資料與指標

五股地區斑腿樹蛙族群控制計畫,在過去調查資料中選擇斑腿樹蛙數量最多的二十個地點作為樣區,於繁殖季四月至十一月,每月進行一次移除工作,同時進行原生蛙類的調查,作為移除效益的指標之一。

從2016年至2020年的調查資料中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觀察與分析:

  • 斑腿樹蛙蟬聯地區優勢蛙種:自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期間,在這些地點共發現十二種蛙類,而在每個樣區中,斑腿樹蛙都是數量最多的優勢蛙種。其他原生常見蛙種為拉都希氏赤蛙、澤蛙、小雨蛙、貢德氏赤蛙和中國樹蟾。

  • 斑腿樹蛙的比例逐年下降:雖然斑腿樹蛙一直是地區優勢蛙種,但從調查樣區內各種蛙類數量的比例可以發現,其比例從2016年佔總數量的65%,到2019年已降至35%。雖然還是可以發現許多斑腿樹蛙在環境中活動,但身為第一線的調查者可以感受到,這些移除控制點中的斑腿樹蛙確實沒有過去這麼密集了。

過往每次移除數量都會達到七十至一百隻,但到2020年的時候只有在四、五月繁殖季剛開始會移除接近一百隻,其餘月份皆僅有三十至五十隻。

圖表1:五股樣區的斑腿樹蛙移除數量逐年降低(2016年自六月份才開始移除工作)。圖/陳建志整理製作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因為乾旱,所有蛙類數量都下降,依賴農田暫時性水域、小水漥繁殖的原生蛙類觀察數量下降許多,如小雨蛙和澤蛙,而斑腿樹蛙因為使用高蓄水桶,沒有受到影響,這也是2020年斑腿樹蛙比例上升、但逐年的移除數量圖仍呈現下降的原因,也顯示斑腿樹蛙的優勢。

圖表2:斑腿樹蛙佔總觀察隻次比例有下降趨勢,但2020年受到乾旱影響,原生蛙類使用農田暫時性水域、水漥減少,觀察數量下降,而斑腿樹蛙使用高蓄水桶受影響較小,因此斑腿樹蛙的比例增加(2016年自六月份才開始移除工作)。圖/陳建志整理製作
圖表3:2016-2020年間,樣區斑腿樹蛙與原生蛙類數量消長趨勢(2016年自六月份才開始移除工作)。圖/陳建志整理製作
  • 原生蛙種數量提升:樣區觀察到的原生蛙類共有十一種,總觀察隻次前三多的為澤蛙、小雨蛙、拉都希氏赤蛙,雖然每年各蛙類觀察的隻次各有增減,排除2020年受乾旱影響,總觀察隻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顯示移除控制工作的成效。
澤蛙。圖/陳建志攝影。
小雨蛙。圖/陳建志攝影
拉都希氏赤蛙。圖/陳建志攝影
  • 繁殖高峰期移除成效最佳:因為斑腿樹蛙的繁殖季很長,但調查發現樣區之族群數量以四至六月數量最多,因此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可選擇在此期間投注較多的資源做移除工作。
圖表4:每年四月至六月為斑腿樹蛙的繁殖高峰期,移除效果最佳。表/陳建志整理製作

對於已經建立族群且擴散的外來入侵種,族群控制工作是一個長期抗戰,需要長時間持續的進行才會見到成效。透過有計畫的移除工作與生態調查研究並進,目前觀察是能有效率的集中資源管控五股地區斑腿樹蛙族群,削弱觀音山地區棲地之間的斑腿樹蛙個體流動交流,也期待未來可以與在地民眾合作,將棲地環境改善為斑腿樹蛙不容易利用的環境。

|發現斑腿樹蛙怎麼辦

斑腿樹蛙與臺灣原生布氏樹蛙為在動物分類上為同一屬,由於他們外型特徵十分相像,且移除志工須經過一定的教育訓練,在避免誤殺、尊重生命與維繫生態權等因素考量之下,不建議民眾自行移除。如果在自家附近有看到疑似斑腿樹蛙的個體,可以利用臉書尋找「臺灣兩棲類保育網」、「外來種斑腿樹蛙監測社團」詢問,或向林務局或在地的農業局通報,由專業人員協助確認處理。

|參考資料

  • 楊懿如、陳怡惠、林湧倫、謝凱傑、吳忠慧、龔文斌。2016。外來種斑腿樹蛙控制與監測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延伸閱讀

|作者

興趣是自然攝影,喜歡觀察兩棲爬行動物,享受夜晚不平凡的寧靜。

相關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