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臺北的水】臺北如何變身不夜城?從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說起

在電燈傳入臺灣以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頂多秉燭夜遊,為單調生活點燃一些趣味,並非能在夜晚進行各種日常活動。那麼,臺灣第一盞電燈是何時出現的呢?

1888年,在清末劉銘傳新政下,臺北東門裝設由燃煤發電機帶動的電燈,但持續時間很短,1891年就被接任的巡撫取消。到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總督官邸、臺北醫院,還有製作鴉片,於1897年設置了臨時用來發電照明的蒸氣發電機,以供鴉片能繼續生產販賣。

至於真正點亮常民生活的燈火,還是1905年臺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所」完工後,向艋舺、大稻埕、臺北城送電,才是最重要的轉捩點。

龜山發電所位於新店溪上游,經過古亭庄配電所降壓後,分配到鬧區中,人民才正式享受到夜晚出遊的樂趣。舉凡當時的水牛、人力車等交通移動,乃至於夜晚時間營業的店家商品,或開至深夜的公營市場都需要明亮的燈光,也因為電量需求大增,官方又新增了小粗坑發電所。

電力一出,官方或民間投資的產業設施也躍躍欲試,如臺北製糖事業,即以發電所之電與石油發動機驅動並提供光源。以石礦資源聞名的基隆,也吸引田中組、藤田組、木村組等日人合資的公司準備開採,開礦之前,所需要的動能與光源,也計畫要用文山堡闊瀨溪之水利。

其他需要電力的產業也蓬勃發展,如艋舺製糖、枋橋製糖、臺灣製冰、高砂製冰、煉瓦工廠、硫磺工廠等工廠陸續設立。可以說,日治初期的臺灣,隨著水力發電工程,彷彿也進入了臺灣版本的「工業革命」。

|電力改變日常生活 看電影、吃冰還有燈火秀

現在已習慣夜生活的人們,可能很難想像當時電力的出現帶給市民的衝擊有多大。以電影為例,官方將1906年發生在嘉義的梅山大地震製作為電影,並在臺北播放,震災的畫面讓布幕前的觀眾目不轉睛,進而促發同情之感或捐款義舉。同時,這也讓臺灣各地的人民能了解彼此的生活,因為在電影出現前,人們只能以口耳相傳或繪圖照片,想像臺灣其他城鎮的樣貌、各地的生活習俗。

又比如在電力的供給下,製冰工廠能開始運作,能販賣冰塊給富有人家,一般市民也可跟小販購買雞蛋冰以解酷暑。電扇也流行起來,舉凡公家機關或寬裕人家都會購置,有了電風扇的涼風吹拂後,臺灣的暑氣也就沒那麼煎熬。

此外,1935年的「夜間燈火秀」也很值得一提。那時,日本已統治臺灣40年,總督府決定舉辦「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該會為日本統治臺灣以來最大、經費最多,也是最多人次觀賞的博覽會,除臺灣本島人士參觀之外,其他地方的日本人民,甚至時任中華民國福建省主席的陳儀,也帶著福建考察團來臺觀賞這場博覽會。

這場博覽會在各場地內大打燈光,並結合聲光效果,以模型、攝影、幻燈片與電影等放映技術,讓觀眾看見那些「被安排好」的臺灣樣貌。同時,總督府也模仿巴黎博覽會,在地標上裝設燈泡、霓虹燈,作出霓虹燈彩的夜間城市,車站也用了霓虹燈與燈泡,讓臺北夜景變得燦爛動人,令觀者讚嘆不已。

如今,臺灣的夜生活也有百年歷史,在觀賞這篇文章的你,也正使用著電力在滿足閱讀的需求。對當代人來說,電力已經跟吸吐空氣一般自然、不可或缺,但回顧臺灣現代化的歷程,不難發現處處有電的日子其實得來不易,而電力已改變我們的生活樣貌。

|參考資料

  • 電燈完成之期,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50716,版次2
  • 暑氣與電氣,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04-28 版次2
  • 臺灣震災演說,臺灣日日新報,19060429,版次1
  • 查發電所,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80925,版次2
  • 電扇構造及效用,,漢文台灣日日新報,19060531,版次:2
  • 台灣電業-曾經百家爭鳴70年前台電一統,鄭金龍,臺電月刊,640期。
  • 攝影檔案與影像的現代性經驗:以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照片展示、實踐與保存為起點,陳佳琦,現代美術學報,33卷

|作者

臺灣大學社會系與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畢,研究興趣包含臺北的聚落變化、地景變遷、建築風格等,喜歡說話,喜歡向大家介紹導覽老臺北的風光面貌,現經營粉絲團「歷史小豬愛說話」並在景澤創意大浪聚擔任專欄作家,撰寫與城市發展相關景點的前世今生。

發表日期:2020.12.10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