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蘇珊專欄】台灣外來種鳥類入侵防治:市場外來鳥種為關鍵

|生物入侵模型

外來種 (alien species) 是指由於人類活動而被移出其自然分佈範圍的物種,而當外來種成為入侵種 (invasive species) 時,將為當地生物多樣性、人類健康和經濟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並非所有的外來種都會變成入侵物種。由Blackburn等人在2011年提出的生物入侵模型中,入侵過程可以分為輸入 (transport)、釋放或逃逸 (introduction)、繁殖建立族群 (establishment) 以及族群擴張 (spread) 等四個主要階段。只有完全通過每個階段的外來種,才可以歸類為入侵物種。

入侵的早期階段對於了解整個入侵過程特別重要,因為只有被輸入的物種,才有機會被釋放或逃逸至野外,進而在野外建立族群,甚至擴張成為入侵種。因此,目前最有效防治外來種負面影響的方法,就是防止新的入侵發生。因此,了解有哪些物種、因為甚麼原因被夾帶到生物入侵途徑中,是生物入侵防治的第一步。

|人類的販賣與需求,成為外來種鳥類入侵的主要途徑

Dyer 等人在2017年的研究中提到,全球近一千多種已知被釋放或逃逸到野外的外來種鳥類,有一半都是發生在1956年之後,而這很可能就是外來種鳥類交易惹的禍。

 鳥類出於各種原因被人類帶出其自然分佈範圍,例如作為狩獵、食物供應、寵物、宗教信仰和裝飾觀賞。先前多數關於鳥類入侵途徑早期階段的研究多數是在西方背景下討論,例如由19至20世紀在各地成立,以引進外來物種為宗旨的馴化協會 (Acclimatisation societies) 所造成的生物入侵過程。當時,全球各地的馴化協會以不同原因鼓勵輸入外來種,例如殖民時代的澳洲以及紐西蘭,殖民者因為想見到故鄉熟悉的物種並誤以為可以增加當地生物多樣性而引進外來種。

相較起來,包括台灣在內的東方社會中,物種入侵過程雖然也多是經由人為刻意引進,但其驅動原因卻源自於其獨特的鳥類相關文化,例如:例如鳥類鳴唱比賽、籠鳥文化和宗教放生行為等。商家為了迎合市場需求,透過各種管道引進外來鳥種。一旦這些外來鳥種進入野外,就有機會成為入侵種,因此,鳥類販售種類結構在台灣生物入侵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參考指標。

長尾闊嘴鳥 (Psarisomus dalhousiae) 在台灣是外來種 / 攝影:蘇珊

|台灣的外來種鳥類販售種類結構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的一項外來種研究,在2012年調查了台灣寵物鳥市場上出售的鳥類組成和特徵。這項對台灣7個城市、72家鳥類銷售點的調查中,記錄到來自34個不同科的247種鳥種。在這些物種中,有170種(來自27個科)對台灣來說是外來物種,而其餘77種是繁殖或越冬範圍有包括台灣在內的原生種。

這份研究使用了隨機化檢驗,目的是在計算出,如果這170種調查到的外來鳥種是從全世界已知鳥種中隨機抽樣下取得,會是怎樣的物種科別組成跟空間分佈,接著將科別組成跟空間分佈的隨機樣本與實際調查到的資料比對。如果實際觀測到的各科別中的鳥種數量與隨機樣本的數值有顯著的不同,我們就可以得知台灣所引進的外來種鳥類科別的選擇偏好。

結果顯示台灣鳥類販賣產業中,台灣鳥類市場偏好的外來鳥種,其自然分佈範圍集中在東南亞國家,其中鸚鵡科 (Psittacidae)、 鶲科 (Muscicapidae)、椋鳥科 (Sturnidae)、鶇科 (Turdidae)、梅花雀 (Estrildidae)、葉鵯科 (Chloropseidae) 和雀科 (Fringillidae) 的鳥類,在寵物店中記錄到的物種數量比隨機樣本要多得多。

2012年調查期間,台灣寵物店記錄的外來鳥種自然分佈範圍的物種豐度圖 (n = 170),顯示台灣外來種鳥類的自然分佈範圍集中在東南亞國家。物種豐度的範圍是從最高30 種 (橘紅色) 到1種 (藍色)。/ 圖片來源:蘇珊

|籠鳥溢出野外的風險

外來鳥種數在台灣的市佔比率是高於原生鳥種的。在1999年的鳥店調查中,當時台灣鳥類市場上記錄到的物種,有90%以上是外來物種。而在2005年的野外調查所發現的外來物種中,竟有60%以上是寵物店出售的鳥類,顯示來自寵物店的鳥隻是野外外來鳥種的重要來源。這些原本應該被圈養的外來種,有可能是在放飛訓練過程中走失、意外逃脫或是被飼養人有意的釋放到野外。而台灣長年盛行的宗教放生也是一個釋放鳥類到野外的途徑。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在2009年的調查便發現,台灣的放生活動頻繁,放生的鳥種是不僅限於原生種的。

不論是籠中逸鳥或是刻意的施放,同種類鳥隻高頻率的進入野外都會增加外來鳥種的入侵潛力,而提高日後成為入侵物種的風險。因此,當你決定了購買外來鳥種,你可以做的最小限度的阻斷外來種入侵,就是以不棄養來杜絕已輸入的外來鳥種進入野外。

延伸閱讀:【蘇珊專欄】英國外來東方灰松鼠成入侵種:人為干擾為主因

|參考資料

Blackburn, T. M., Lockwood, J. L., & Cassey, P. (2009). Avian invasions: The ecology and evolution of exotic birds. http://public.eblib.com/EBLPublic/PublicView.do?ptiID=679349

Blackburn, T. M., Pyšek, P., Bacher, S., Carlton, J. T., Duncan, R. P., Jarošík, V., Wilson, J. R. U., & Richardson, D. M. (2011). A proposed unified framework for biological invasions.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6(7), 333–339. https://doi.org/10.1016/j.tree.2011.03.023

Dyer, E. E., Cassey, P., Redding, D. W., Collen, B., Franks, V., Gaston, K. J., Jones, K. E., Kark, S., Orme, C. D. L., & Blackburn, T. M. (2017).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and Drivers of Alien Bird Species Richness. PLOS Biology, 15(1), e2000942.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2000942

Environment and Animal Society of Taiwan. (2009). The investigation of prayer animal releases in Taiwan. Environment & Animal Society of Taiwan and Human Society International. https://www.east.org.tw/action/1283

Lee, T. W., & Shieh, B. S. (2005). Pet sales of exotic estrildid birds in relation to the field-records in Taiwan. Endemic Species Research, 7, 1–12.

Lockwood, J. L., Welbourne, D. J., Romagosa, C. M., Cassey, P., Mandrak, N. E., Strecker, A., Leung, B., Stringham, O. C., Udell, B., Episcopio‐Sturgeon, D. J., Tlusty, M. F., Sinclair, J., Springborn, M. R., Pienaar, E. F., Rhyne, A. L., & Keller, R. (2019). When pets become pests: The role of the exotic pet trade in producing invasive vertebrate animal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17(6), 323–330. https://doi.org/10.1002/fee.2059

Severinghaus, L. L. (1999). Exotic bird in Taiwan. Wild Birds, 7, 45–48.

Su, S., Cassey, P., & Blackburn, T. M. (2014). Patterns of non-randomnes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ese bird trade. Biological Invasions. https://doi.org/10.1007/s10530-014-0686-1

|作者

英國牛津大學動物所博士後研究員。研究專長是國際線上野生動植物貿易以及外來種入侵,對於臺灣鳥類市場也稍有研究。目前與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專注於研究驢皮貿易,探索驢皮貿易與非洲、南美洲和亞洲的野生動物貿易之間的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