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永續環境

在極端氣候中找到平衡:混農林業的永續智慧

在極端氣候中找到平衡:混農林業的永續智慧

撰文/柳婉郁、張培均、張雅鈞

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升高,進一步增加乾旱與洪災對農林業的威脅;地球人口大量成長致使食品、飼料、纖維與能源等需求增加,提升結構性用水壓力,進而加劇水資源競爭,以及水資源短缺與乾旱發生的風險;全球都市化的防洪與減災的需求,不僅壓縮農業用地亦加劇部分地區的災害風險。極端氣候與風險事件日益頻繁,也因此推動政策研擬農林業的因應之道(黃德秀,2017 ; OECD, 2016)。

一、極端氣候對農林業經濟的衝擊   

氣候變遷引起的乾旱對森林碳匯有顯著影響(Deng et al., 2021, Li et al., 2019),乾旱會導致森林生長衰退,甚至死亡,使森林碳匯轉變為碳源,加劇氣候變遷的負面影響(Lindenmayer et al., 2012)。物種多樣性較高且群落結構較複雜的森林,具有較穩定的生態系及較強的抗旱能力(Pardos et al., 2021)。冠層高度是森林抗旱的重要性狀,高大的森林由於水分運輸距離較長,且須要更多的水分進行運輸,會降低運輸效率,增加乾旱期間木質部栓塞風險,導致森林枯死(Chen et al., 2024 ; Liu et al., 2022)。

而台灣是易受颱風與水患影響的區域,以莫拉克風災為例,當年導致全國農業損失約為108億9679元,農林漁牧業中,對農業與畜牧業影響程度最高,學者建議農地造林以分散風險,以防風林減少農損(張簡仕傑、林士彥、郭幸福、鄭心瑩、柳婉郁,2018)。

柳老師

圖1:極端氣候事件(資料來源:本文作者繪製)

二、森林生態系中的混農林業與永續經營

人類仰賴森林和農田提供的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 ES),包括木材與林產品供給、調控當地氣候、空氣淨化、調節水質、碳吸存、減緩熱島效應、病蟲害防治、水土保持、保育生物多樣性、森林遊樂等;呼應歐盟關注的森林政策,強調減緩氣候變遷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Winkel et al., 2022; Jo et al., 2024; European Commission,2021)。生態系統服務促進人類福祉,且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緊密關連(Dai et al., 2024)。

2002年林務局推動社區林業(Community Forestry)計畫,透過賦權社區,讓居民從事森林經營、關照森林環境;此一計畫即是隱含人與森林具有相關性,官方與居民合作計畫亦重拾彼此的信任。今日發展至「社區林業2.0」,整合里山倡議、林下經濟、友善農業、生態旅遊等政府策略,永續經營里山與森林(陳美惠、潘美玲,2023)。

其中,林下經濟是在森林生態系中發展的農業,山村部落因生態地景條件適合林業和農業兩者發展,且臺灣氣候特徵而使亞熱帶和熱帶林相垂直分層鮮明,對應的林下經濟具特色有利林業轉型(巫建成、林佑儒、柳婉郁,2020),整合林業和農業不僅適合部落農耕,也促進種樹,提升森林覆蓋率。莫拉克風災後,混農林業涵納在地知識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不僅建構部落糧食自主、環境韌性(陳美惠、潘美玲,2023),同時使山村農業邁向永續經營。

仰賴森林生態系的山村部落因時代變遷、產業衰退而有人口老化和外移的現象,人口老化、高齡社會亦是日本活化里山所遭遇的難題,人力不足和傳統知識、文化的凋零令人憂心(徐中芃,2018;李光中、孫夏天、羅尤娟、石芝菁、張雅玲、邱雅莘,2020;陳瑋苓、趙芝良、曾意如、李佳真、徐霈馨,2023 )。昔日林務局長黃裕星(2018)建議林下經濟應跳脫森林副產品的傳統模式,以森林生態系服務為框架,開展山村部落的共享經濟,解決山村土地利用。從事生產森林副產品時,同步維持林下生態循環;從林下經濟擴展至生態旅遊,提供就業機會、創造部落山村經濟產業鏈,人口回流、留住青年。

柳老師2
圖2:混農林業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拍攝)

三、生態服務給付政策結合在地知識、關注氣候災變

生態服務給付(Payment of Ecosystem Services, PES)被視為生態補償機制的一種,因生態系服務具正向外部性。生態補償是指當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造成影響時,透過經濟或技術補償,用以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補償機制必須對於生態資源的「資源面積」(Resource Acreage)及「生態功能」(Biological Function)方面皆為「無淨損失」(No Net Loss),其目的是恢復或改善遭受影響的生態系統,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並減少經濟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為使生態系服務供需平衡,須建立貨幣交易,也就是說,研擬誘因給生態系服務中的供給方,使其願意採用生態系服務的經營方式,持續供應服務。1960年代起,全球陸續研究森林生態系服務價值貨幣化的可能性,運用各種方式計算其價值;業已發展出生態系服務私有化(Appropriation)以及生態系服務交易化(Exchange)的概念。近期量化評估森林生態系服務經濟價值的研究更趨多元廣闊。森林與農地生態系統服務增進人類福祉,亦因其公共財特性等無形價值需透過政府補貼機制支持。

 世界上第一個實行生態服務給付(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的國家是哥斯大黎加。從1997年至2016年全球有超過550個生態服務給付計畫,提供生態系統服務而且補償利益損失的關係人,人類不再自外於生態系統。這項環境政策工具與計畫不斷在世界各國擴展,生態服務給付兼顧環境與經濟的可能性獲得各國政府重視,人類社會擺盪於環境永續和資源利用之間亦持續尋求平衡(柳婉郁、李天裕,2024)。台灣近期在2021年啟動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生態服務給付方案,以經濟誘因鼓勵民眾投入保育;此方案,由政府給付「生態薪水」給友善生產者與在地居民,作為維護生態價值的報酬。

在國際經驗上,澳洲的生態服務給付政策(PES)融入原住民文化和部落價值,為當地社區帶來環境保護的效益以及經濟收益,透過政策支持原住民傳統知識與技能,激勵且賦權原住民及其社區發展(Kamaljit K Sangha et al., 2024)。研究發現,印度混農林系統此一古老的農業技術大量融合當地原住民傳統知識,以時間和空間統合各種農作物和動植物在同一土地上管理,增進農作收穫並且促成永續發展的模式與效益(Demsai Reang et al., 2021)。

對原住民和地方社區(Indigenous Peopl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IPLCs)來說,生態服務給付(PES)能支持當地居民有效結合在地生態知識管理土地、守護土地。研究上亦發現IPLC管理的資源未遭受過度開發,且呈現永續利用的土地管理模式。然而,此區域經常遭遇氣候變遷與天災的衝擊,生態服務給付(PES)則因其支持地方社區應對各種生態危機,而有助於解決人道救援、減損災害發生,即是在日常保全生物多樣性、恢復自然生態系統、關注災難應變(Kamaljit K Sangha et al., 2024)。

原住民族擅長結合傳統在地知識對應氣候變遷,近年屢獲學界和政府決策者重視(Demsai Reang et al., 2021)。生態服務給付政策與(PES) REDD+(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Plus)生態補貼機制,皆是強調原住民和當地社區權益的策略,透過原住民族掌握人類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知識和技能,永續資源利用。傳統混農林生態系統善於運用當地傳統知識,也因此,混農林業被視為一種REDD+策略,是調和氣候變遷的對策。

柳老師3
圖3:混農林業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拍攝)

四、結語:永續農業和山林轉型的契機

因應全球暖化,農業部挹注大量經費和資源研擬因應乾旱調適策略,建構適應氣候風險的永續農業。短期策略是輔導農民節水調適,中期為加強計畫性用水方案,長期為提升農業耐旱韌性、研發耐旱品種,並且引入智慧灌溉系統,建置智慧化物聯網系統(農業部,2020)。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推動社區林業計畫、生態給付,促使中生代人潮回流,連結森林資源發展產業、促進部落山村就業機會,帶動整體部落參與,凝聚意識共同推動公共事務,開拓山村經濟的不同面貌,朝向永續轉型,如傳統作物復耕、修復傳統文化等;或是苗栗縣獅潭鄉百壽社區執行社區林業計畫,推動生態保育與森林資源利用的並行發展,宜蘭縣員山鄉雙連埤從友善契作,到規劃在地特色的生態旅遊。實務上,可見政策支持強化社群參與,也有助於提升整體生態系統韌性(柳婉郁、張雅鈞、李天裕,2025)。

台灣是位於太平洋上的蕞爾小島,跨越亞熱帶與熱帶氣候,地理位置、地形複雜、氣象條件等交織之下,造就台灣特殊的林相與農業、森林生態系。因之,物產豐富,物種多元,涵蓋各種氣候類型的生態多樣性,形成完整的里山地景與相應的人文景觀,也使得農林業與山村經濟值得探討和深入;加以台灣原住民族族群數量多元,居於平地部落和居於縱谷山川的族人所擁有的在地知識、傳統智慧能因應地形變化、在地氣象條件,發展適地適種的農法和耐旱作物。颱風水患的影響,卻使原住民居住區成脆弱且易致災的區域,災後復原過程也一步一步重拾昔日混農林業的耕作方式,以及在地傳統知識,在這一波永續浪潮的反思之下,期能補充當代科學的不足。

柳老師4
圖4:台灣有機茶園 (資料來源:本研究團隊拍攝)

|作者

柳婉郁教授


柳婉郁
在氣候變遷與碳吸存、自然碳匯與碳權、環境與資源經濟、森林資源評價、森林遊憩管理等領域深研超過十年,持續致力於環境資源管理議題與科學應用導向之研究,利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分析方法實際解決當前我國環境資源與碳匯規劃問題上,在發表不易的領域中,他仍充滿熱情與理想,具體解決實際我國環境經濟問題與應用並提升自然環境資源效益。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