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專題議題

流域走讀:尋訪六張犁的水脈記憶

六張犁富陽

撰稿/楊淳

攝影/景澤創意團隊

2025.08

💧水,城市的心跳

水,是一座城市裡的脈搏。從古至今,水系引領著人們在河畔、溪澗與水圳旁建立家園、孕育農耕,並形成聚落。水流從山間啟程,沿著蜿蜒的地勢向下流淌,穿越田野、滋養土地,也塑造出多種文化與生活的樣貌。

🏙️隱沒於都市的水脈

雖然在現代都市的快速發展下,許多昔日清澈流淌過的水脈,如今已隱沒於城市裡的水泥叢林之下;地圖上曾經標示為水田、水圳的地方,如今可能已經變成道路與街廓。雖然地圖上的符號不斷更迭,以前是水流途經的地方日漸被大家遺忘,但我們依然能夠在地景之中找到它們的流向與痕跡,它們也依舊牽動著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

🗺️ 走進六張犁的流域風景

沿著水的足跡行走,既是對環境的觀察,亦是一種閱讀城市的方式。在流域走讀中,就讓我們帶著地圖與故事,沿著城市中可見與不可見的水脈行走,發現其中的故事,認識水文與地景之間的連結,以及人與水之間那份深厚的情誼吧。 

在臺北流域的路徑上,我們來到了六張犁:一處曾以農田水圳為骨架的地方,這塊區域裡過去曾經有瑠公圳、中溝、墘圳等水圳交織成豐沛的灌溉網絡,連結著農田、埤塘與聚落。這裡的地名、街道走向,乃至於居民生活的節奏,都烙印著水文留下的印記。

📜 地名裡的水文故事

談到六張犁的水文,我們首先就要先提到與其息息相關的地名。「六張犁」這個地名,本身就直接點出了這片土地的農業特質。在清代漢人拓墾時期,習慣以「犁」作為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一「犁」約莫是五甲地。因此,「六張犁」顧名思義,便是指這片區域擁有約三十甲的農地。這個地名即反映了六張犁早期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經濟面貌,此外附近還有「三張犁」、「八張犁」等,皆是用同樣方式命名的地名,也象徵著當時就有先民在此區域開闢良田。

六張犁臺灣堡圖(田地)

《臺灣堡圖》中可見六張犁周邊皆為田地
資料來源:百年歷史地圖

而在農業社會中,水是支撐產業的命脈。六張犁的早期發展,就與這片豐饒的土地上所具備的水文條件密不可分。根據文獻,當今「大安區」的行政區名稱,取自於「大灣庄」的雅音。臺北市的「大灣庄」為十八世紀時墾庄的名稱,在清乾隆年間就已出現在文獻中,「大灣」原本稱作「上陂」,「陂」字本身帶有池塘與湖泊的意思,而「大灣」這個詞也具有「大水池」之意,而現在的六張犁就是大灣庄的一部份,亦可從此得知該區域有豐沛的水源。

🏞️大灣:臺北盆地的水澤搖籃

大灣水路匯聚了來自六張犁谷地的溪流,並在今天的通化街一帶匯聚,然後流經信義路、延吉街、安和路等地,最終在忠孝東路四段附近地勢較低窪處形成了一個天然大水池,而這個大水池也往西北各方向流動,成為下游庄頭重要的灌溉水源,後又經農民整治後改建成大型儲水灌溉設施。

截圖 2025 07 29 上午11.42.05

灰色區塊為大灣水路流經之路

資料來源:百年歷史地圖

此外,過去在臺北盆地東南側、六張犁地區靠近山腳與丘陵的交界處也有諸多的天然陂塘。在大型灌溉系統,如瑠公圳出現之前,這些天然水道、陂塘即為此區域農地灌溉水的來源。這些陂塘亦是臺北盆地早期農民的主要水源。即使到今天,我們仍可以在六張犁的淺山地區找到與陂塘相關的地名,像是「陂腹」和「柴頭陂」等。其中「柴頭陂」更是清代郭錫瑠開鑿瑠公圳時,最初嘗試引水灌溉的來源。從上述這些資訊可以見得,六張犁靠近豐沛水源的地理位置,應是臺北盆地內較早被開發的區域。

截圖 2025 08 16 下午12.26.23

六張犁周邊地名反映著其擁有的豐富水文條件
資料來源:百年歷史地圖

✨仍在呼吸的水文記憶

這些水文地景,承載著先民與水共生、開墾的記憶,織就了這片土地的生機,也構成了六張犁早期農業社會的雛形,引導聚落的形成。即使許多水路如今已隱沒於都市水泥之下,不過這些地名依然是我們理解六張犁過去,探尋其根源的路徑之一。

誠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六張犁從農業社會逐步邁向都市化。昔日的農田被高樓取代,蜿蜒的水圳被加蓋成道路或地下排水系統,曾經的大水池也可能被填平或轉化為其他地景。這些改變帶來了現代化的便利,卻也讓許多珍貴的水文記憶與其承載的生態、人文故事逐漸隱沒。

雖然今日的六張犁多處已被高樓與道路等現代建設所包圍,但在它的巷弄深處、在公園的綠蔭之間,仍然能夠找到流域的記憶。透過流域走讀,我們希冀能夠探本溯源,從「六張犁」的地名與「大灣庄」的舊稱中,看見這片土地與水文的淵源,追溯這些流動的歷史與生態紋理,帶大家從不同視角看見六張犁的美。


六張犁捷運站

|作者

喜歡天馬行空💭喜歡大海、雲彩、晚霞與山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