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中的遷徙,記憶裡的追尋:臺北記憶倉庫《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
《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空間。照片來源/臺北記憶倉庫 「遷徙在我心中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象,就是重新想起家的意義。」 這是臺北記憶倉庫《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的民眾留言,如同人們常說「離開,是為了回來」,不管為何出走、如何離散,在移動的路途上,那個不斷叩問內心的問題,永遠是對歸屬感的追尋。 臺北記憶 […]
《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空間。照片來源/臺北記憶倉庫 「遷徙在我心中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象,就是重新想起家的意義。」 這是臺北記憶倉庫《遷徙之路-產業印記》特展的民眾留言,如同人們常說「離開,是為了回來」,不管為何出走、如何離散,在移動的路途上,那個不斷叩問內心的問題,永遠是對歸屬感的追尋。 臺北記憶 […]
圖/蕭伊彣繪製 立夏已過,梅雨未至,天氣燥熱。疫情緊張,隔離與保持社交距離,截斷病毒的傳播鏈,是防止流行病傳播古老卻有效的 方法。因此這個月,我們邀請多花些時間待在家,打點你的綠色生活窩吧 · 拈花惹草:在家擺放些淨化空氣的植物,時不時瞥見角落一抹綠,嘴角不自覺上揚。黑手指推薦黃金葛、左手香這些頗 […]
圖/蕭伊彣繪製 經歷了一年多的疫情,我們快速改變並適應了許多新日常:用餐時更多人選擇外帶、外送,工作改採線上會議,以線上課程獲取新知,更頻繁的線上購物等。當年因為一隻海龜影片引發的減塑風潮,因為疫情影響,防疫優先的考量下,一次性容器的消耗量在去年遽增(依環保署數據顯示)。 今年農曆參月適逢地球日,也 […]
臺北北門響應關燈,於活動當晚八點三十準時熄燈。 響應全球環保盛事「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荒野保護協會在3月27日於臺北記憶倉庫戶外廣場辦理「為地球留下那一點綠」系列活動,邀請大家從關上不必要的燈做起,現場估計參與人數達800人次。晚間八點半至九點半的關燈重頭戲,臺北市以北門(承恩門) […]
每年三月最後一個週六晚間八點三十分至九點三十分,為世界性的「Earth Hour地球一小時」活動,藉此呼籲在全球氣候緊急下,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與責任。荒野保護協會自2010年起便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合作,主辦在臺的關燈活動。今年響應的關燈建築標的,串聯了臺北北門廣場周遭歷史建物,包含臺北 […]
圖/蕭伊彣繪製 最近爭議得熱火朝天的大潭藻礁議題,你參與了嗎?濕地保育、綠電、空汙、減塑、海廢,每一項都是與你切身相關的環境議題。沉默,等於拱手讓他人替你表達意見。除了理解、轉發議題資訊,你知道你能做的其實更多。 我們可以: · 認養一座森林:以信託方式認養一座富有生機的土地,讓它長長久久不因所有人 […]
渡過震盪的庚子年,疫情危機,讓更多人正視我們和自然關係的嚴重失衡,全球暖化的惡性循環,已從健康、棲地、糧食、用水等全方面影響這個星球上所有生靈。扭轉氣候危機的行動像理財對於某些人來說ㄧ樣,讓人腦後隱隱作痛不想面對,但事實是,我們應該要馬上、現在就開始,做個人與組織能進行的所有行動。
|臺灣人的第一口啤酒,是馬尿還是藥? 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便有進口啤酒的紀錄。日本時代,喝啤酒的習慣逐漸在臺灣普及,許多日本進口啤酒也隨之引進。當市場需求增多,政府便有了興建啤酒廠的念頭。1919年「高砂麥酒株式會社」(1975 年改為建國啤酒廠,即今台北啤酒工場)成立,是當時第一也是唯一的啤 […]
淨灘對於海湧工作室而言是不能停下來的志業。圖/海湧工作室提供。 文/編輯部,2020.12.08 致力推廣海洋廢棄物議題、海洋保育的「海湧工作室」,在臺灣各處淨灘、辦講座、走訪焚化爐,甚至到國外旅遊時亦觀察垃圾處理方式。工作室創辦人陳人平和郭芙在訪談時笑稱,他們做著無上下班的血汗工作。原諧音海浪的海 […]
在電燈傳入臺灣以前,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頂多秉燭夜遊,為單調生活點燃一些趣味,並非能在夜晚進行各種日常活動。那麼,臺灣第一盞電燈是何時出現的呢? 1888年,在清末劉銘傳新政下,臺北東門裝設由燃煤發電機帶動的電燈,但持續時間很短,1891年就被接任的巡撫取消。到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總督官邸、臺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