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河生態探索:尋鳥攝影趣

三峽河為三峽地區的母親河,孕育在地自然生態與地方人文之美。圖/景澤創意提供。 文/陳亭彣 、陳柏宏,2021.11.30 |由孩子自主探索的生態觀察 人們常說,孩童眼中所看到的世界和大人是不一樣的。如果能從孩子們的眼睛來觀察大自然裡的萬物,那會是什麼樣子?在11月20日,由水利署第十河川局主辦、三峽 […]

開啟公眾參與河川事務討論的窗口:三峽河願景工作坊

三峽河為三峽地區的母親河,孕育在地自然生態與地方人文之美。圖/景澤創意提供。 文/林文毓,2021.11.30 三峽河為大漢溪的支流,涵蓋新北市三峽區全境,以及部分土城區、樹林區、桃園市大溪區轄區。過去水量充沛、水質清澈,在水運網絡以及染布產業上扮演重要角色,支撐起三峽早期聚落的發展。其孕育的在地自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改變】擁抱一顆樹

圖/蕭伊彣繪製 文/董小婉,2021.11.05 樹靜靜生長座落在山林中、河川旁、公園中街道上,不論艷陽高照、狂風暴雨,它都屹立不搖。樹其實存在人們生活的四周,但我們似乎常常忘記…它對人類和環境帶來了多大貢獻與美好。 樹可以改善空氣環境、保護水土水源、調節氣候,提供動物生存空間。 樹對人類生活中也佔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改變】打造屬於自己的新生活綠色路徑

圖/蕭伊彣繪製 文/盧心嵐,2021.10.06 在臺灣,每天出門幾乎都會經過車水馬龍的巷道,對於汽機車的喧囂以及空氣中的廢氣,我們早已習以為常,不過,你知道這些廢氣是使臺灣人減少壽命的隱形殺手之一嗎?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統計,臺灣的空污來源五成是工業排放、二成是境外霾害,另外三成則是來自於汽機車的廢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替屋子降溫,當自家的綠宅風水師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2021.08.10 這幾年夏日的溫度屢屢來到37、38度,加上都市大量混凝土建物吸收的輻射熱,在沒有下雨的日子,在家裡辦公若沒有開冷氣,整日都像坐在熱烘烘的烤箱裡。高溫加上疫情將人拘在家中,臺電顯示今年居家用電攀升,最近收到電費帳單想必也十分有感。 想要 […]

全球暴雨洪災日益頻繁,氣候緊急下的應變與課題

洪水過後,比利時位於韋德爾河畔、受創最嚴重的小鎮佩平斯特(Pepinster)一景。圖/Christophe Licoppe攝於2021.7.17,European Union 2021 文/Sylvia Chi 綜合報導,2021.08.06 自七月以來,全球暴雨和洪水災情四起,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在廢棄物中找到手作的療癒力

圖/蕭伊彣繪製 文/Sylvia Chi 除非你有刻意練過,否則我們每天生活,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些即將被丟棄的垃圾:牛奶空罐、不想穿的衣服、外帶紙盒……。但是在工業革命之前,資源有限讓人珍惜,因此殺雞取肉後,雞血和米凝成了血糕,內臟成了下水,雞毛編成撢子;器皿破損用鋦釘和草灰修補。而現代社會將「便利 […]

裸桃的堅持:一個兼顧環保與生計的主張

尖石鄉的部落農友,以自然農法栽種水蜜桃。圖 / 林益仁提供 水蜜桃,因為它的氣味芬芳,鮮甜多汁,不僅是水果界中的極品,也是送禮極佳的禮物。筆者從去年開始,就與小米方舟團隊協助尖石鄉的石磊與抬耀部落小農,銷售以自然農法栽種、不噴農藥的水蜜桃,學習到許多關於水蜜桃產銷的知識。其中,善用生態環境的資源與知 […]

【辛丑年—跨出舒適圈的12項綠色改變】伍月. 用挑食,保護我們的海洋生物

圖/蕭伊彣繪製 臺灣是海島國家,桌上餐餐有魚蝦料理,是再尋常不過的生活風景,加上近年提倡健康飲食,不少人也從大量食用紅肉,改為攝取魚肉的優質蛋白質。但是,你知道不少魚類正面臨數量銳減的命運嗎?先不說海鮮盛宴裡的黑鮪魚、野生龍蝦等知名海鮮,在日常餐桌上常出現的魩仔魚、馬頭魚等,也都面臨了大量減少的窘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