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故事城市共好專題議題

城中一座島:探索都市中的孤島

image 20250331 173552 338

撰稿/楊淳

攝影/景澤創意團隊

2025.03

450257496 1021620826630025 24211882555255488 n

書籍《城中一座島》拍攝者:景澤創意團隊

都市邊界的世外桃源:認識社子島

如果一座島能說話,它會訴說什麼樣的故事?

你知道嗎?在繁華的臺北市區裡,在淡水河與基隆河交會處,竟然隱藏著一座獨特的島嶼——社子島?

 

在臺北市的地圖上,社子島就猶如一塊遺世孤島,這片土地因為長年被劃為洪氾區,其發展受到嚴格限制,也因而與現代化建設脫鉤。多年來,居民們在相當矛盾的情緒中生活,一方面感受政策限制帶來的生活困擾,另一方面卻也因未開發的狀態,意外保存了許多自然景觀與社區凝聚力。這座小小的島嶼雖處於首都的腹地,但卻保留了農田、水道、船屋與傳統工廠等等的原始樣貌,形成了與當前臺北市區高樓林立的都市景觀截然不同的風貌。

《城中一座島》這一本書,對社子島這片土地的歷史、都市計畫爭議及未來發展進行探討的著作,能夠幫助大家了解這座「都市中的孤島」,從歷史變遷、社區發展與自然生態等面向,拼湊出社子島的故事。而臺北記憶倉庫於先前舉辦了兩場以《城中一座島》為主題的講座,讓大家可以從多元的角度認識社子島這個地方。

水與土地:社子島的產業與聚落生活

在第一場講座中,《城中一座島》的共同作者之一——柳志昀,從在地人的視角,帶領大家認識社子島的聚落紋理。社子島,這座島嶼的形成,源自於大小沙洲的逐步聚合,歷經颱風與洪患衝擊,最終才成為今日的地理樣貌。同時因其地勢低窪,在1963 年葛樂禮颱風帶來嚴重的水患後,政府決定強化防洪措施,將社子島劃為洪泛區,這項政策雖保障了臺北市的防洪安全,卻也讓島內發展就此停滯,使社子島成為臺北市區內唯一未經全面開發的土地。

457776462 1059684529490321 4254989670556645708 n

講者柳志昀   拍攝者:景澤創意團隊

依水而生:四大聚落的發展

柳志昀講師提到社子島上雖然長期受限於政策,但也因而發展出獨樹一幟的樣貌,他向大家介紹了社子島上的四大聚落——溪州底、溪砂尾、浮汕與浮洲,皆依水而生,各自形成獨特的聚落形態。溪州底因地理位置優勢成為交通樞紐,以商業活動為主;溪砂尾則以家族力量凝聚,形成以合院建築為特色的社區;浮汕聚落因應水患而發展出「李復發號」的土地輪耕制度;浮洲居民則利用河道潮汐運輸物資,展現獨特的水岸生活方式。 

可能鮮少有人知道,社子島雖然地處邊陲,但一直以來這個區域一直默默支撐著臺北市的發展,甚至可以稱為是臺北市的「糧倉」。從早期的農業生產到 1980 年代的砂石業、木工廠的進駐,再至近年來的回收業、成為影視產業與物流倉儲的據點,社子島的經濟發展亦與都市變遷密不可分,扮演著連結都市供應鏈重要的中繼點。

458080487 1059684589490315 4844513642219367381 n

講座中民眾與講者一起討論社子島相關議題  拍攝者:景澤創意團隊

社子島的生態:都市中的綠洲

第二場講座中,由《城中一座島》另一位作者——張式慧向大家以生態與水文角度分享社子島的其中一個樣貌。社子島長久以來依水而生,是臺北市少數依然保持原生生態的地方,其豐富的溝渠系統支撐著農業發展,林地、農田與河道也孕育出多樣的動植物生態。

張式慧講師特別介紹了由社子島居民發展出的——「李復發號」土地輪耕制度,為居民應對洪水而發展出具高度適應性的一種制度,他們將土地劃分為三個區域,其中變動性最高的區域由成員輪流持有,並每十年進行一次土地輪耕,可以有效分散農作物受洪水侵害的風險,同時也能避免土地資源分配的不均,展現出他們在面對洪水威脅時展現的韌性與永續經營的智慧。雖然水道系統已經在歷史的演變中消逝,但社子島仍保有部分自然圳道的遺跡,儘管現代治水工程改變了水道面貌,島上依然保留著許多與水共生的文化記憶,像是浮洲迎接端午節時,會邀請神明至船上進行祭拜等儀式,在日常生活中與水有許多親密的聯繫和連結。

張式慧講師表明,雖然可能有很多人認為社子島僅是一塊「閒置土地」,但卻忽略了社子島其實是臺北市內少數仍然保留著原生生態的區域。島上的環境提供生物良好的棲息地,是臺北的重要都市冷島,能夠緩解熱島效應,亦能夠改善空氣品質。

468936454 1133050238820416 5271492062866206217 n

講師張式慧  拍攝者:景澤創意團隊

從「色情專區」到「生態社子島」

政府對社子島的開發計畫幾經變遷,從 1970 年代的「色情專區」提案,到 2000 年後的「生態社子島」構想,每一次規劃都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發展觀點。然而,居民的需求與地方文化如何在這些規劃中被真正考量?講座也探討了國際案例,如荷蘭的「親水城市」設計,或許能為臺灣的都市規劃提供新的想像。講師也在講座過程中引導大家思考,適合這座島嶼的發展模式應該是什麼模樣?

以多元視角開啟討論的平台

透過這兩場講座,除了了解社子島的自然生態之餘,也一起討論了在都市計畫中該如何兼顧生態與發展,講者亦透過國內外案例為例,提出了公民參與、多元共榮、永續發展的各種可能性,探討發展如何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考量社子島的生態系服務功能,如洪水調節、物種棲地與文化景觀的保存等等的議題。

雖然社子島的未來仍有許多討論與爭辯,但透過閱讀這座島的故事,我們可以一起思考:在都市發展的浪潮中,如何兼顧並保護一個地區的歷史、環境與人文?透過多元觀點的對話與公民參與,我們能否找到一條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平衡的道路,或許城市開發與環境生態的保育不完全是對立的選擇,社子島興許也可以成為一個範例,讓我們重新思考臺北都市更新下發展方向的可能性。

457379299 1059684546156986 7568674233278503399 n

拍攝者:景澤創意團隊

|作者

喜歡天馬行空💭喜歡大海🌊、雲海☁️、晚霞🌇與山巒⛰️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