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環境友善措施——我們的夜晚也可以充滿魔法
夜間人造光源(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LAN)是指依賴電力延長太陽光照時間的照明設施。對於人類文明而言,它是一項重要的發明,讓夜晚也能燈火通明,增加了人們的活動時間,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性。然而,許多生物仰賴曬太陽調節體溫或調控作息,例如:植物的開花週期、昆蟲的趨光性,這些自然生態系統的現象可能因大量的光源受到負面影響,例如原本應該在秋、冬夜晚閃耀光芒的螢火蟲,也在人為光污染(註1)下受到嚴重影響。
夜間人造光源(artificial light at night, ALAN)是指依賴電力延長太陽光照時間的照明設施。對於人類文明而言,它是一項重要的發明,讓夜晚也能燈火通明,增加了人們的活動時間,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性。然而,許多生物仰賴曬太陽調節體溫或調控作息,例如:植物的開花週期、昆蟲的趨光性,這些自然生態系統的現象可能因大量的光源受到負面影響,例如原本應該在秋、冬夜晚閃耀光芒的螢火蟲,也在人為光污染(註1)下受到嚴重影響。
近年來,塑料廢棄物造成的嚴重污染已經擴展至全球,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裡,我們往往急於追求顯著的改變,卻忽略了微小行動的價值。然而,若能持之以恆地堅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正是實現深遠影響的關鍵所在。大浪聚長期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議題,隨著2024年地球日的到來,呼籲大家從日常生活開始嘗試減塑。我們相信「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則走得遠」,只要大家願意改變、隨手減「塑」,不僅僅是愛護地球,也是對未來世代的一份承擔。
池鷺(Ardeola bacchus)過去被稱為沼鷺,屬鷺科池鷺屬的鳥類,也是典型涉禽水鳥,以小型魚類、蝦蟹、蛙類、植物為食,經常獨自行動或二、三隻個體散落在水域中進行獵捕,並於水中或草地行走時覓食。體形大小與常見的夜鷺差不多,都是偏矮小型,偏好棲地環境為沼澤、池塘及河流淺水處等濕地環境,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至東南部。
臺灣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俗稱臺灣鱒或臺灣鮭魚,身體側扁且延長,呈流線的紡錘型。為只生活在臺灣的特有亞種,棲息條件較為嚴苛,屬於狹溫型的冷水魚種,生存環境條件嚴苛,主要棲息於水溫攝氏十七度以下、清澈無污染的水域。西元一九八九年,行政院農業部公告為第一級最優先保育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是臺灣國寶級的魚類。
赤腹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為臺灣第二級保育類的珍稀蛇種,其腹部及身側呈橘紅色,因此得名「赤腹」;背部上半為棕黑色,搭配黑色環紋,身體看似具一半的黑色斑紋,特別鮮明,也稱「半紋蛇」。赤腹游蛇喜愛棲息於低海拔、長年蓄水的淡水濕地,例如:埤塘、水田等環境,以蝌蚪、蛙類和魚類為食,每年春季進行交配,夏末至秋季產卵,屬於胎生的半水棲蛇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