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件|2024新北濕地藝術季即將開跑!「環境藝術創作營」招募青年藝術家共同創作
「人工濕地」是一種仿生態系統的環境工程,仿造自然濕地淨化水質的環境,近年逐漸轉型,提供自然體驗及城市美化價值。在新北大漢溪沿岸坐落著八座人工濕地,富含多樣的生態系,也是附近居民休閒遊憩的重要場域。
「人工濕地」是一種仿生態系統的環境工程,仿造自然濕地淨化水質的環境,近年逐漸轉型,提供自然體驗及城市美化價值。在新北大漢溪沿岸坐落著八座人工濕地,富含多樣的生態系,也是附近居民休閒遊憩的重要場域。
世界候鳥日是一場全世界年度保護候鳥的主題宣導活動,世界各國家每年舉辦多達700場活動,目的是向社會大眾介紹候鳥及其所受到的生存威脅,以及如何保護候鳥的方法。
活動日期分別是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和10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呼應著候鳥一年兩次壯觀又艱辛的旅程。
近年來,塑料廢棄物造成的嚴重污染已經擴展至全球,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裡,我們往往急於追求顯著的改變,卻忽略了微小行動的價值。然而,若能持之以恆地堅持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舉動,正是實現深遠影響的關鍵所在。大浪聚長期關注人文與生態永續議題,隨著2024年地球日的到來,呼籲大家從日常生活開始嘗試減塑。我們相信「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則走得遠」,只要大家願意改變、隨手減「塑」,不僅僅是愛護地球,也是對未來世代的一份承擔。
池鷺(Ardeola bacchus)過去被稱為沼鷺,屬鷺科池鷺屬的鳥類,也是典型涉禽水鳥,以小型魚類、蝦蟹、蛙類、植物為食,經常獨自行動或二、三隻個體散落在水域中進行獵捕,並於水中或草地行走時覓食。體形大小與常見的夜鷺差不多,都是偏矮小型,偏好棲地環境為沼澤、池塘及河流淺水處等濕地環境,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至東南部。
臺灣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俗稱臺灣鱒或臺灣鮭魚,身體側扁且延長,呈流線的紡錘型。為只生活在臺灣的特有亞種,棲息條件較為嚴苛,屬於狹溫型的冷水魚種,生存環境條件嚴苛,主要棲息於水溫攝氏十七度以下、清澈無污染的水域。西元一九八九年,行政院農業部公告為第一級最優先保育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是臺灣國寶級的魚類。
赤腹游蛇(Sinonatrix annularis)為臺灣第二級保育類的珍稀蛇種,其腹部及身側呈橘紅色,因此得名「赤腹」;背部上半為棕黑色,搭配黑色環紋,身體看似具一半的黑色斑紋,特別鮮明,也稱「半紋蛇」。赤腹游蛇喜愛棲息於低海拔、長年蓄水的淡水濕地,例如:埤塘、水田等環境,以蝌蚪、蛙類和魚類為食,每年春季進行交配,夏末至秋季產卵,屬於胎生的半水棲蛇類。
在新店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名為甲場/校場埔(譯為刑場),今名為廣興。這個小小村落,背負著悠久歷史,它的風景如畫,是臺灣一顆璀璨明珠。當我們踏上這趟旅程,彷彿穿越了時光的迴廊,迎面而來的是一幕幕充滿古老村莊韻味的景象,如同迷人的故事,揭開了一層層的神秘面紗。
如果我是一隻鳥,由於左眼與右眼分別位於兩側,雙眼的視角只有很少部分重疊,分別看的是不一樣的世界,是否內心會更明顯的擁有兩種思慮?右邊的世界發生甚麼?還是左邊的世界更美妙呢?然而,相較於眾多具有內心戲的鳥兒,貓頭鷹卻是迥然不同的存在,牠們的雙眼與人類一樣,位於同一個平面,超大的眼睛卻又無法轉動,只能依靠旋轉脖子來彌補狹窄視角的缺陷,也因此,貓頭鷹擁有可以將脖子旋轉270度的超能力,所以總是張著水汪汪的大眼睛,給人深情而且專注的感受。
Lua Rivera是一位出生於墨西哥的裝置藝術家,擅長藝術創作媒材與類別之間的跨界互融,並讓作品的展演超越了畫廊的牆壁。 Lua 的藝術作品常以生物體的築巢、生長和適應等過程為基礎。 身為一名視覺藝術家,她的獨特之處在於她對參與行為、錄像、攝影和紡織品等多媒材資源使用的不斷探索和嘗試。《濕地藝廊》概念源自她對城市河道的深刻觀察,她將河道比作人體的靜脈,這些水道貫穿城市的各個區域,形成一種流動的生命脈絡。這樣的比喻讓她開始思考植物在濕地中的分布,過程中,她發現草生長於河川附近,而樹則扎根在陸地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