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重複使用取代拋棄 青瓢環保餐具租賃的創業之路

鄭文普(中)與林志龍(右)共同創辦青瓢,四年來逐漸改變台灣大型活動一次性容器的使用樣貌。圖/蘇雯祺攝。 編註:此文為本站於2019年初時訪問青瓢的紀錄,如今將近兩年過去了,隨著民間和政府推動減塑和限塑的政策,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有越來越多循環食器廠商加入市場,使用環保餐具的綠色外送、網購包材循環利用 […]

鐵道、倉庫、啤酒廠:鐵道沿線產業記憶

百年前,一條縱貫鐵道切穿北臺灣核心區域,沿途各家工廠機械聲此起彼落,以勞力汗水打造今日臺北。這些鐵道沿線產業的記憶,是如何日漸消失?又該以什麼模樣被重新想起? |依附鐵道誕生的殖民產業 今日竹南到基隆的臺鐵縱貫線北段,起源於1890年代,歷經清代巡撫起手建置和日本總督府修建,其中基隆到臺北新線在18 […]

返鄉創業、投入藍染工藝技術,劉永豐:要讓大家對三峽感到驕傲!

三峽佔地廣闊,九成以上是丘陵地,環境潮濕、土壤肥沃,適合種植藍染的原料「馬藍」,產量豐足,染布業曾在此有過輝煌的過去,但隨著時代演進,這個產業逐漸式微。直到一九九〇年代,三峽老街保存運動興起,在文資保存與社區營造觀念提升的同時,居民們也開始探尋藍染業與三峽發展的歷史脈絡。

【淡水河紅樹林經營管理議題】

淡水河口在高度人為干擾下,逐漸發展成一個具有多元功能的都會流域環境,在必須兼顧防洪安全、生物多樣性維護、碳匯控管、人文歷史保存之下,紅樹林的管理變成一個極為複雜的問題,需要更多專業者的投入,以及更多公眾的關心。 ※ 本影片與經濟部水利署第十河川局合作刊登。 |作者 大浪聚編輯部 透過傳播之力,以大眾 […]

【北門周邊記憶堆疊】

臺北記憶倉庫全名「舊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北門倉庫」為興建於1913-1914年間的紅磚建築,其空間作落在臺北北門、臺北車站旁,鄰近淡水河、大稻埕碼頭,反映了當年臺北興盛的貿易發展,也見證商貿運輸產業從水路轉向陸運的歷程。 2018臺北記憶倉庫配合「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實施,以遷移保存與異地重組的方式向東 […]

從北門周邊地景演變・看臺北城的歲月之痕

隨著北門重建天日,臺北的歷史發展受到更多的關注與討論。臺北是伴隨河流、由西而東逐步發展的,先有艋舺(今萬華地區)和大稻埕兩個大型商業聚落,接著在西元一八八四年陳星聚完成臺北府的建城。

【蘇珊專欄】宮鬥劇炒熱驢皮製阿膠,全球驢隻面臨不人道非法交易

如果你看過2012年在亞洲熱播的宮廷劇「后宮甄嬛傳」,那一定會記得在劇中被提到十多次的阿膠。阿膠主產於中國山東東阿縣,是一種由驢皮為主熬製的中藥材。長期以來,阿膠的價格本就不低,在市場炒作與熱播效應後,更是成為炙手可熱的奢侈品,知名品牌售價甚至可達到一公斤2萬5千元台幣。 非法驢皮貿易對生態、地方生 […]

【吳思儒專欄】減量無悔:從洗沐用品看臺灣裸裝商店與現行法規的衝突與機會

據統計,臺灣光是2019年就回收了19萬公噸的塑膠包裝廢棄品,而部分沒有被回收的塑膠包裝則可能流入垃圾處理系統或是流入大自然系之中。然而即便進入了焚化爐,也仍然會有飛灰、底渣和空氣汙染,都是難解的環境問題。所以,唯有源頭減量,才有可能有機會減緩環境的塑膠壓力。 焚化爐的儲坑堆滿等待焚燒的垃圾。圖/吳 […]

【臺味啤酒】臺味啤酒如何「臺」出新滋味?

刊出日期:2020.10.20撰稿/葉馥瑜校對/景澤創意團隊 |當經典德式純釀精神遇上各國在地風味 你知道,在五百年前,人們不被允許使用除了大麥芽、啤酒花和水以外原料製作啤酒嗎?西元一五一六年,德國巴伐利亞頒布執行了《啤酒純釀法》,嚴格規定製作啤酒的主要原料,隨後在全國範圍內被推行,深深影響了德國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