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永續環境議題

《碳尋木時光》穿越百年山林足跡

未命名設計

撰稿/楊淳

2025.1

|百年山林的縮影🌲 :展覽概述

由臺北記憶倉庫於2023年策劃的《碳尋木時光》主題特展,以前導展揭開序幕,藉由講座與地圖圖資,去回溯不同時期的政策如何影響臺灣山林資源管理的模式、開發思維及策略的變化,以此介紹臺灣山林資源與木材產業的發展。今年四月,展覽接續於臺北記憶倉庫二樓展出更為精彩且豐富的內容,為觀眾呈現更系統化的主題探索。

442443912 990077633117678 3538481783291579079 n

|四大展區

本次展覽主題聚焦在大臺北地區林業的發展軌跡,依循文獻資料,梳理臺灣山林資源的演變、彙整木材產業的發展,並進一步連結至當代生活,從環境生態、減碳議題等進行相關的討論。在展覽中,以臺北記憶倉庫的前身——三井倉庫的歷史脈絡為切入點,回顧過去百年間臺灣山林開發的歷史和資源的應用,並以「木材用途」、「林業制度下的山林開發與產業發展」、「三井集團在臺灣木材產業」與「環境永續」四個展區,期望透過歷史反思,共同探討當前面對環境永續的挑戰與機會。

🌳臺灣山林開採史——從清代到日本時代

走進展覽,在第一個展區中,觀眾可以了解臺灣的地理條件如何勾勒出林木生態,也可用嗅覺辨識樟木和檜木的味道,知悉木頭們的用途。

臺灣多山的地形與亞熱帶氣候孕育了豐富的山林資源,良好的條件也使得山林在土地開發下成為被競奪的焦點。早在清代,隨著漢人移民的拓墾,林木砍伐相關的活動便已開始。

根據展覽動畫解說——當時主要的開採對象為樟樹,樟樹是臺灣淺山地區常見的原生樹種,具備高經濟價值,到19世紀末,臺灣的樟腦產量更佔世界總量的八成,被譽為「台灣三寶」之一。

img 1253
img 1246

步入展覽的第二個展區,該展區以林業制度下的山林開發與產業發展為主軸,從清代延伸至日本時代不同的政策下對山林的影響。

 

清代開發範圍侷限於淺山地區,尚未進入山區,直至日治時期,林業的開發才真正被系統化與規模化。

1895年,日本總督府頒布「日令第26號」,規定無法證明所有權的山林地一律歸為官有地,通過「無主土地官有化」政策,將大面積的山林劃為官有地,這項政策奠定了日治時期山林資源管理的基礎和掌控權,但同時也引發人民不滿和林地分配的爭議。

而後,日本政府為促進山林資源的有效利用,成立了林務課,在1903年至1930年間進行了27次的全臺山林調查,目的在詳細的瞭解臺灣林木分布、樹種資源和土地產權。這些調查亦為後續的林業規劃奠基了基礎。而官方勢力也逐漸深入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隘勇線日漸往深山前進,山林資源的開發範圍亦隨之擴大。在此時有些蕃社甚至被迫搬遷至官方指定的位置,政府力量正式進入原始山林中,並大量使用針闊葉林為木作品使用。

img 1236

伐木的黃金時代

img 1185

在這個展區中,除了介紹臺灣的造林事業建立和發展歷程,對於砍伐木材後的集材、運輸等環節,設有簡明的解說。

自日本時代起,造林世界最初由日本造林專家土蒼龍次郎家族經營,涵蓋集材、運材、製材等流程後,木材最終會銷售至本地或輸往海外市場。然而,在1907年,因為土蒼龍次郎家族財務經營不善,後由三井集團接收南市西一帶的造林事業。

1912年,隨著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總督府正式展開大規模伐木,以太平山、八仙山與阿里山為代表的三大林場,成為全臺木材供應的核心,並建立起一系列產銷貿易機制,包含完整的伐木計畫,如森林資源調查、劃定保安林區,平衡伐木與造林活動。在此過程中,官方作為主導角色,像是伐木商雖然分為民營和官營,但大多由官方主導,並與官方指定商以年為期向總督府簽訂契約。

展區中也特別製作了日本時代林場位置的地圖,標示出各林場的地理位置,讓觀眾能一目了然了解臺灣造林事業的佈局與規模。

img 1185

三井物產在北臺灣伐木的版圖:

展區三中,延續展區二講述了日本時代的林業制度和產業規模,介紹了在北臺灣山林開發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他們積極在烏來、新店一帶開發,因該區域林木資源豐富,成為日本時代重要的木材供應地。

三井在接手曾土倉家族在新店龜山一處開發的林木產業,持續進行木材的開採與貿易,而後因「臺灣木材共同販賣所」積欠營林所和臺銀太多債款,由三井集團提供資金,成立「臺灣材友會」,並成為當時日本購買木材的主要對象。

📦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跨產業布局的殖民經濟巨擘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作為日本三井財閥旗下的重要企業,在臺灣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自1896年進入臺灣後,便積極參與多項產業的開發,包括糖業、茶業、木材產業、煤礦開採與運輸等,是殖民經濟體系中的核心企業之一。 三井對臺灣林業的發展與影響 三井物產在臺灣的林業活動主要集中在北部地區,尤其是新店、烏來及龜山一帶。透過資本投資與技術引進,系統化管理林木資源,建立起涵蓋伐木、運輸、加工及銷售的全產業鏈。當時,三井與總督府及其他企業合作成立「臺灣木材共同販賣所」,確保其在林木供應市場的主導地位。此外,三井透過資本運作吸收其他林業產業業主的債務,成為臺灣木材對日輸出的重要供應者。

斧聲與迴響:伐木高峰期的代價

此時雖奠定現代林業經營基礎,但伐木高峰期仍對山林生態和原住民族族文化造成深遠影響。因日本政府雖然設有「伐而不濫」的經營計畫,但伐木的經濟利益主要流向日本資本家,其中不乏對原住民族族生活的壓迫。而到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因為戰爭需求而放寬限制,肆意砍伐、保安林遭受重創,導致山林資源被嚴重消耗。

國民政府時期的山林政策

展覽也延續日本時代中山林資源的使用概況,帶領觀眾了解國民政府時期的山林政策和變遷。

1945年國民政府接管臺灣後,繼承並擴大了日治時期的伐木規模,對山林資源進行耗竭式開發,從1950年代推動「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的三多林政,全面砍伐天然林,並以「40至80年為清理期」的方針徹底開發原始森林,此政策導致森林生態遭受嚴重破壞,尤其檜木林幾乎被砍伐殆盡。

大規模伐木的終結

直至1970年代頻繁的水災與颱風,引發社會對伐木政策的檢討聲浪,政府開始重視森林對水土保持的作用,於1991年實施全面禁伐天然林,標誌著大規模伐木時代的終結,正式邁向森林保育的轉型。

🌱從歷史看當代山林資源的啟示

隨著展覽將要進入尾聲,觀眾也來到團隊營造的反思空間。
回顧《碳尋木時光》展覽,在引領閱覽者瞭解林業發展的歷史之餘,策展團隊也將目光投向現代。因林業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文化與生態的交匯點,過去山林資源的過度開發帶來了土地流失、生態退化等問題,如何在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間取得平衡成為當代的重要課題。也因為資源的選擇與使用和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息息相關,透過過去臺灣山林的產業發展,我們也可以從中反思當代山林資源使用的問題。
臺灣在整個20世紀的土地開發歷程中,無論是日治時期的殖民經濟,還是國民政府時期的現代化建設,或多或少都忽視了自然生態的承載力,導致了山林生態系統遭受嚴重迫害,而這些歷史經驗也應成為當代反思資源利用模式的重要基礎。

♻️ 展覽設計:永續理念的實踐

故在本次展覽中,策展團隊特別以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為背景,展區的規劃亦試圖回應「永續展覽設計」,有別於多數展覽以方便快速的合成版為主要媒材,特別將循環、回收、再利用的精神納入規劃設計,選用可重複使用的木展架與可回收材料「蜂巢板」作為展區陳列的主要材料,減少撤展後廢棄物製造,以降低對環境的影響,呼應主題中的永續理念。

img 1302

✏️ 樹木小卡:為山林寫下未來願景✨

此外,在展區的最後,參觀者能以手繪方式製作樹木小卡,表達自己對山林的情感與未來的期許、展望。這一環節試圖通過參與互動,讓人們去思考過去資源使用的情況與未來的可能性,並設想資源應如何在永續和取用之間取得平衡。

經由《碳尋木時光》中對歷史的溯源與未來的展望,讓觀覽者得以瞭解臺灣林業歷史,也提供一個反思人與自然關係的平臺。展覽中以百年的林業變遷為起點,從木材的用途、木材的生長與供給,瞭解山林環境的昔與今,並試著探尋未來永續之路。策展團隊期望觀覽者能藉此引發更多關於資源永續的思考,共同為山林的未來尋找可能的答案。

441712015 1013642507427857 1943405449439185969 n
—-✄———-✄———-✄———-✄———-✄—-
展覽資訊
展覽地點:臺北記憶倉庫 𝐓𝐚𝐢𝐩𝐞𝐢 𝐈𝐧𝐟𝐨 𝐇𝐮𝐛 𝟐𝐅
展覽時間:2024.5.25至2024.6.30
—-✄———-✄———-✄———-✄———-✄—-

|作者

是流連於陽光、山、大海和詩的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